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泰順墩頭棉紙的“前世今生”(組圖)
 
http://www.hnckzkzs.com  2010-04-12 林菲菲

        泰順縣柳峰鄉的墩頭棉紙,曾經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手工藝時期和解放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墩頭棉紙已淡出生活舞臺。有著300多年造紙歷史的墩頭村,家家都有造紙作坊的盛景已然不再。



攪漿



起簾生紙



成品棉紙

  鼎盛時期,墩頭村曾有100多人從事造紙業,每月都有百萬張成品棉紙發往全國各地。繁榮年代,墩頭村的造紙業消耗著周邊縣市30000多斤棉紙原料,棉紙幾乎成為墩頭村的代稱。光陰荏苒,面對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工藝卻再也趕不上科技的步伐,墩頭棉紙逐漸走向人們的記憶深處。時至今日,有著300多年造紙歷史的柳峰鄉墩頭村,家家都有造紙作坊的盛景已然不再。

  2010年的春天,初暖的陽光下,柳峰鄉墩頭村的田野里,碧綠的油菜苗生機勃勃。筆者找到了墩頭村58歲的棉紙工藝師毛顯改師傅,提起當地的棉紙制造技藝,老人望著空曠的原野,淡淡地笑笑,臉上幾許感慨,幾許惋惜。

  浙南小村

  全村多為造紙人

  墩頭村的棉紙制造業有著300多年的風雨歷程,300年前這門手藝被走南闖北的當地人從麗水(古稱為處州)帶到墩頭村后,就像一枚春天的種子找到了一塊適合它生長的土壤,落地后很快就開始生根發芽,并在后來一段時間里得以迅速發展,成為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手藝。

  在毛顯改師傅的回憶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依然有大量村民在繼續著這門手藝。毛顯改從小與棉紙制造技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感受要比當地其他人更為深刻:“聽老輩人講,1956年的柳峰墩頭村,只要在村里轉一圈,家家都有手工造紙坊。那時,每家都有人會做棉紙,產量雖然不高,但是所有的成品紙集中起來,卻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墩頭棉紙源源不斷地從墩頭村運輸出去,在很多生活用品中派上了用場,如鞭炮芯、家譜、民間契約用紙、造傘等等。社會生產水平比較低的年代,為傳統棉紙業贏得了生存空間,墩頭村棉紙工藝在這一階段,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特別令毛顯改驕傲的是,當年柳峰墩頭出產的棉紙品質非常好,在平陽等地的制傘業中有著不錯的口碑。這些棉紙曾在制傘業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通過技術手段裱在傘骨上后,再刷上幾層清漆桐油,防風擋雨還防蟲蛀,即便使用多年也不會變形。

  1956年,墩頭村擁有棉紙技術的100多號村民被吸收進了剛剛創辦起來的棉紙企業。

  毛師傅回憶,當時的工廠叫“泰順棉紙廠”,雖然技術手段有些落后,但是統一規模化的生產模式,因適應市場的需求,發展很快。那個年代,能進廠工作,對每個村民而言無上光榮。在這以后的幾年時間里,柳峰棉紙制造業進入了一個鼎盛發展的時代。

  1965年,從小對棉紙技術耳濡目染的毛顯改也進了工廠,當了一名學徒工。當時他才13歲。

  工藝復雜

  一張棉紙要過12關

  雖然現在早已不從事棉紙制造了,可是對于棉紙制造技藝,毛顯改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懷。長期從事棉紙制造業,所有的棉紙生產工藝過程全都烙印在他的腦海當中,即便時隔多年,每一道工序,他都不曾遺忘。

  看著簡單的棉紙,制造工藝卻絲毫不簡單。要是告訴你一張厚度不超過半毫米的棉紙,制造卻需要12道工序才能完成,可千萬不要懷疑。采訪中,毛顯改師傅詳細講述了棉紙制造工藝的12道重要工序:浸泡—加石灰—蒸煮—漂洗—壓榨—撿渣—搗絨—洗滌—撈紙—榨水—開紙—裁齊。每道工序之間環環相扣,無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產品質量。

  首先原料要經過礪灰發酵浸泡;而后將發酵后的原料上蒸籠蒸;一段時間后,經過水漂洗,將原料水分壓干,將其中的一些殘渣整理出來;而后將原料放在石臼中搗成細絨,放在水里攪拌均勻;再將紙簾放在架子上端;而后放簾,經過擠壓將生紙水分壓干;再逐一將棉紙開出來,進行烘曬,最后才能出成品。

  在12道工序里,最難的就是撈紙,撈紙讓纖維均勻地分布于漿液內,把紙簾放于木架上,雙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紙漿中,接著沉另一端,向內送,用手搖動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獲得一邊很厚的“紙頭子”,然后用兩手把紙簾平提起,再把簾上的濕紙扣在木板上。這時需要注意手的用力,一旦架子進水里,雙手用力不平衡的話,端出來的紙的厚度會出現不均勻的現象,最終影響到紙的質量而成為次品。這個過程中,就要運用平時練就的眼力,瞄出紙張的厚度。薄薄一張棉紙,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技術含量卻非常高。毛師傅說:“按照規定,一位合格的造紙師傅造出來的紙有嚴格的標準:一千張棉紙烘干后的重量必須是7斤,重量偏失前后不得超過2兩。”

  毛顯改對于棉紙制造的熱愛,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受到了家中父親和哥哥的影響。未進入工廠之前,他已經懷有濃厚的興趣,而進了工廠之后,他對這門技藝的學習則投入了很大精力。

  毛顯改師傅說:“造棉紙是件細致活,進廠學手藝時,師傅們是來不及給你詳細講解要領的,于是我就挑一些技術較好的人,站在他們邊上看,觀察揣摩其中的竅門,一有空閑的工作臺面,就上去實踐。長期反復的細心觀察和鍛煉,讓我掌握了許多技術要領!

  潛心鉆研,讓毛顯改的技藝在后來的日子里突飛猛進般地提高,但是他也沒少受挫折。無人指導,想完整地造出棉紙并非易事。由于雙手用力不平衡,每次端出來的紙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太厚了不符合規定,太薄了又在開紙時開不出來。剛開始,他一連10多天制造了很多廢紙。

  “但是我想別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就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熟練起來后,端漿的力度和動作的規范,造出來的棉紙也逐漸達標。”回憶往事,毛師傅笑著說。

  生意興隆

  3萬斤山棉皮進墩頭

  棉紙制造原料主要有山棉皮、水菖花、桑皮、構皮、陳皮等。當年墩頭村本地的棉紙原料根本無法滿足當時制紙業的需求,于是在當地造紙業最旺盛的時期,每年都有300多擔重達3萬斤的山棉皮等造紙原料,源源不斷地從泰順周邊的福建政和、壽寧、慶元等地運入墩頭村。當年那些擔客進入墩頭村的景象極為熱鬧,他們在討得一份生計的同時,也為墩頭村造紙業的繁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巨大的原料需求量成正比的是墩頭棉紙的大量出運外銷。毛顯改說:“當時墩頭村制造的棉紙外銷的途徑是先發貨到平陽鰲江,再通過各種運輸方式運輸到江西、云南、湖南、四川等省,最遠銷售到新疆烏魯木齊。銷路看好的年月,曾創下了一個月要發貨兩到三次的記錄,而每次發貨的棉紙量為100多萬張!

  位居浙南山地的墩頭村棉紙制造業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而看好的市場行情增加了對原料的需求,進村的大約300擔的原料遠遠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量,于是,棉紙廠外出采購原料的足跡一度擴大到西南一些省市。西南地區山高林茂,盛產山棉皮、桑皮、構皮等造紙的原料。生產之余,毛顯改也擔負起了外出采購的重任,他先后到過甘肅天水、廣西桂林、重慶涪陵等地。

  “外出采購,必須要懂得原料質量的好壞,這直接關系到棉紙的產品質量!泵@改師傅說,“之前因為經驗不足,有名采購員買回來很多報廢的桑樹皮,最后一張紙也沒造出來。”有前車之鑒,外出采購的毛顯改對于原料的采購非常認真,力求避免出差錯。

  別樣情懷

  棉紙師傅的滿懷感慨

  在毛師傅的記憶里,柳峰手工棉紙制造業逐步走向隱退是在上世紀1972年,傳統手工技術最終無法抗衡現代的機械造紙,墩頭棉紙這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民間技藝開始逐漸隱退。

  那時候,全國各地的造紙業已經都相當發達,而許多棉紙制品消耗已經有了替代品,柳峰棉紙制造走向停頓也是在所難免。

  棉紙時代過去了,但在從事手藝多年的過程中,毛顯改成了一個全能的棉紙藝人。

  采訪中,一位村民告訴筆者,柳峰墩頭目前雖然一些村民懂得棉紙制造技藝,可掌握的工藝都不全。有的僅懂得12道工序里的后半部分,對于前半部分的關鍵環節比方說配料等技術掌握得就不完全。在這點上,誰也比不上毛顯改師傅,他既懂得配料又懂得生產技藝,在當地可稱得上最全面的一位棉紙老司。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墩頭村目前僅有幾戶人家在從事少量的棉紙制造,但產量不是很高。在毛顯改師傅的陪同下,記者試圖去找幾戶還在加工棉紙的村民,卻令人失望地撲了個空,生產作坊里的加工設備早已撤離,人走屋空。對此,有一位年輕婦女解釋說,這活不賺錢,早就不做了。

  棉紙制造技藝,無法抗拒時代的發展,逐步走向消失。讓毛顯改師傅一再回味的是去年泰順廊橋文化節上,許多人將他的棉紙制造演示現場圍了個水泄不通。當時很多人不知道泰順還有這樣一門技藝,很是驚訝。當然對于老人而言,這僅僅是多年以后的一次意外驚喜,活動過去后,一切歸于平靜。

  毛顯改師傅擔心總有一天,這門技藝會徹底消失。他認為要真是到了那一步,再從頭挖掘就非常難了。老人說這話時,順手拿過一張紙,認真地在上面寫了很多可以用于制造棉紙的原料名稱。末了,老人表示,要是有人肯學,其實他也很樂意指導,這門技藝如果失傳了,還真的挺可惜。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造紙 ·印刷 ·銅版紙 ·牛皮紙 ·振興規劃 ·紙制品 ·包裝 ·出版 ·金融海嘯 ·環保 更多
·成品棉紙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傳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