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迸c“經濟發展”,談及它們的關系,有一個詞總是如影隨形,那就是“代價”。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人們見證了諸多因對經濟目標的執拗而付出的環境代價。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最近三十多年中絞合層現。
環保已是舉國大事。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環保規劃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目前中國還有哪些潛而未露的環境問題?環保目標與經濟發展,中國是否必須作出單項選擇?環保能否對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為此,記者專訪了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
《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是“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最后一年,目前規劃實施進度如何,能否如期實現目標?
周生賢:2010年對我們環保工作來說,至關重要;對我們環保人來說,重任在肩。這意味著我們要向全國人民交上“十一五”環保答卷。
目前,“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主要規劃目標有望如期實現,是我國歷史上執行得最好的一個五年環保規劃。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在充分消化今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減排工作,全面完成減排任務。
2010年的減排目標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力爭比2009年再削減40萬噸,化學需氧量減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標的基礎上,力爭再削減20萬噸以上。
《中國經濟周刊》:環保部將采取哪些措施確保今年的減排任務實現?
周生賢:我們將深入推進三種形式的減排,即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
就結構減排來說,今年要分別淘汰煉鐵、電力、水泥、焦化和造紙落后生產能力2000萬噸、1000萬千瓦、5000萬噸、2000萬噸和52萬噸。
就工程減排來說,將確保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1000萬立方米以上,新增燃煤電廠脫硫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新增30臺(套)鋼鐵燒結機煙氣脫硫設施。
就管理減排來說,抓緊完成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驗收,向社會公告治污設施投運率、運行效率及國控重點污染源排污費征收情況等。對于完成年度目標,我們充滿信心。
環保與經濟相互依賴
《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對此,環保工作做出了哪些努力?
周生賢: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危中有機,對環保工作也是如此。我們認為應對金融危機恰恰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機遇,也是發展我們環保事業的機遇。
按照中央要求,我們著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全力為保增長大局服好務;二是高度重視鞏固環保成果防止污染反彈;三是從嚴控制“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項目。
2009年,我部批復建設項目環評文件400個,總投資達2.7萬億元。對簡單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項目設置“防火墻”,對總投資1904.8億元的49個項目環評文件作出退回報告書、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的決定。對環評違法違規問題突出的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華能集團、華電集團以及山東省鋼鐵行業作出暫停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決定。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說:“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一對矛盾!蹦绾慰创@個問題?二者關系如何?
周生賢:其實,環境與經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的統一體,不能把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歷史。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無源之水”。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兩者深度融合正是我們當前大力倡導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這符合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我們要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增強發展后勁,大力促進經濟轉型。對此,我們將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一以貫之。
探索環保新道路
《中國經濟周刊》: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環保工作具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周生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休戚相關。環境保護問題首當其沖,需要各國緊密合作,共同應對。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這是中國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
目前,環境保護在中美、中日、中哈高層對話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俄環保合作互信互利、全面務實,中日韓、中國-東盟環保合作進入新階段,與聯合國環境署合作進一步深化,與阿拉伯、非洲環保合作進一步加強。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中國的環保發展狀況與國外有何不同?
周生賢: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目標任務和解決問題不同,我國環境問題具有“共同但又獨特”的特性。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呈現結構性、壓縮性、復合性、區域性和全球性五大基本特征。
我國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環保老路,我國需要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探索走一條中國的環保新道路。
環保新道路就是指符合中國國情、環境與經濟相融合的道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顯現出來,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環境壓力繼續加大。摸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路子,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呼喚。
“國以民為上,民以生為先”。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9年,我們集中力量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妥善處理陜西鳳翔、湖南武岡、云南東川等12起重金屬、類金屬污染事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加強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開通了“010-12369”環保舉報熱線。
“十一五”以來,環保工作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把污染防治作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把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中心工作。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從時代要求看,必須堅持環保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從核心任務看,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從價值取向看,必須堅持環保為民生的需求出發,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環境問題;從實現途徑看,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從動力源(10.20,-0.09,-0.87%)泉看,必須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盡早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
“十二五”規劃正抓緊編制
《中國經濟周刊》:自“十一五”以來,環保工作成績有目共睹。作為中國環保部門的主要負責領導,您覺得在哪些方面還有壓力?
周生賢:客觀地說,環境保護正處于艱難的負重爬坡階段和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處于保護與破壞、改善與惡化相持的階段,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近年來,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局部地區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總體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污染減排的壓力有增無減。隨著經濟回升勢頭更加強勁,產能釋放更加明顯,污染物產生量會有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的落后產能、設備和企業可能死灰復燃。
潛在的環境問題不斷顯現。例如,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氣等新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對環保工作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勇于面對,攻堅克難。
《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是謀劃“十二五”環保新規劃的關鍵年,目前,新規劃制定情況如何?
周生賢:我們將全面總結“十一五”環保工作,充分吸收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污染源普查和水專項成果,以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為統領,深化重大專題研究,把基礎、人才和保障三大工程作為提高規劃執行力的重要支撐,明確并細化目標指標、重點工程、重大改革和政策舉措,向國務院匯報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爭取把一些主要指標和重點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
我們將盡早啟動“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工作。目前,正在抓緊編制污染防治、總量控制及能力建設、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環保規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