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資金支持下,2009年,遼寧省共淘汰20萬千瓦以下落后火電機組50萬千瓦;淘汰22戶落后水泥產能420萬噸;淘汰10戶落后造紙產能20萬噸;淘汰落后電石產能1萬噸;淘汰落后鐵合金產能2.7萬噸。據報道,2009年淘汰的這些落后產能對遼寧的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
眾所周知,我國環境惡化、生態負債,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沿襲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難循環”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增長模式在促進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給資源、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損耗和危害,是不可持續的。遼寧節能減排工作的進展,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淘汰落后產能,是償還生態欠債、實現經濟與環境同步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
當前,由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高耗能工業增速較快,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短時間很難消除,這一系列問題給節能減排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有的地方急功近利,出現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苗頭;有的地方陽奉陰違擅自出臺高耗能行業電價優惠政策;加上一些企業效益回落,嚴重影響了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幾年來,作為一種“倒逼機制”,節能減排不僅極大地促使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遏制“兩高一資”產業的泛濫,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使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然而,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還面臨許多壓力和困難,有的是來自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的慣性;有的是由于缺乏技術支撐而力不能及;還有的是由于原有的經濟結構固化了某些既得利益而招致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撓。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何種壓力,都不能成為放棄淘汰落后產能的理由,只有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才能走向節能減排成功的彼岸。
推動結構調整,是節能減排的根本途徑。因此,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首先要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要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繼續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個別地方出現盲目上“兩高”項目的苗頭,甚至出臺高耗能行業優惠電價政策,如果任其發展,不但前幾年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成果得不到鞏固,還會使經濟發展付出更大代價。
傳統粗放的增長方式已走到了盡頭,難以為繼,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延續下去。各級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毫不猶豫地淘汰落后產能,盡快結束“高耗、低效、高污染”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從而實現經濟量的拓展和質的提升。這就要求我們一要改變思維方式。轉變傳統的只注重增長速度而忽視質量的思維方式,代之以科學思維、理性思維;二是改變體制和機制,解決工作層面上存在的認識不到位、激勵政策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要順利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我們仍需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