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57萬人歷時兩年的普查,我國第一份污染源明細表9日終于面世。工業、農業、生活污染、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等四大類592.6萬個污染源將全部納入污染源數據庫,終結我國長期以來污染源底數不清的局面。
9日,環保部、國家統計局、農業部聯合發布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據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介紹,始于2008年年初的全國污染源普查意在摸清楚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去向,以及污染治理的水平和費用。此次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
張力軍認為,此次普查最大的特點是全面覆蓋了所有污染源。與以往環保部門著重關注工業污染源不同,此次普查還把農業污染源作為普查統計的對象,并且,連城鎮居民生活污染、垃圾處理廠的滲濾液等污染也全部納入。
張力軍說,從普查結果反映出的環境問題看,既有過去環保部門熟知的一些情況,如工業污染結構突出、集中在少數行業、經濟發達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等,也有一些新問題凸顯出來,比如,農業污染源對水污染的影響程度較高,機動車排放污染物對城市大氣污染影響大,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和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無害化處理率低等。
除了得到污染源數量的信息外,根據普查結果,環保部門基本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區域和行業特征以及治理情況。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流域接納了主要的水污染。
工業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和局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國前列;造紙、紡織等8個行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3%和73%,電力熱力、非金屬礦物制品等6個行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9%和93%。
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30%,對城市空氣污染影響很大。本次普查還首次系統掌握了我國第三產業主要污染行業、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情況。
張力軍說,過去環保部門只是大概估計,水污染的1/3來源于農業污染,但此次普查清晰地勾勒出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
這些新證據的出現使得環保部門必須對今后的減排更有側重,張力軍說,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必須把農業源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的重要議程。此外,目前國家正在醞釀“十二五”規劃,環保部門也將根據此次普查的數據布局新的減排目標。
據介紹,環保部還將全國592.56萬個普查對象與環境有關的基本數據錄入普查信息數據庫,并編制了統一的編號代碼,可根據需求按行業、地區、指標等不同類型分組進行數據檢索和查詢,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