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又要保護環境,一個工業剛起步、正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如何兼顧兩頭?宿州市采取有效之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協調。
近日,記者從宿州市環保部門看到這樣一份環!俺煽儐巍保2009年11月底,全市15條國控、省控和市控河流的水質斷面,四類水達標率由7月份的19%上升到52.6%;2009年下半年,全市COD減排較上半年提高一倍多。該局有關人士還透露,2009年下半年,宿州市無一例企業被國家環保部、華東督察中心查處通報或被省掛牌督辦。
與此相對應,2009年宿州市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持續提升,截至當年11月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139.7億元,同比增長26.1%。
宿州市“綠色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里采取的分類治污舉措。鐵腕關閉污染小企業
“保護生態,政府部門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壯士斷腕的勇氣。 ”宿州市政府一位負責同志說。2009年,該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環保風暴”行動,對規模小、能耗高、長期超標排放、不符合產業政策、群眾反映強烈的小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取締。在“環保風暴”行動中,該市組織環保、公安、監察、工商、供電等部門聯合執法,對污染小企業徹底拆除設備,斷水斷電,清除原料,吊銷執照,共關閉至少46家污染小企業。其中,泗縣關閉了11家小煉油廠、3家塑料顆粒加工廠,碭山縣關閉了30多家小罐頭廠和1家造紙廠,靈璧縣關閉了一家水泥廠。
“環保風暴”過程中伴隨著“陣痛”。據了解,碭山縣關閉30多家小罐頭廠讓地方減少稅收上千萬元。然而,當地政府深知,這些小廠沒有任何治污設施,污水直排利民河和陳莊溝,造成河水污染嚴重,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附近群眾生活。宿州市環保局一位人士說:“由于少數小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超標排污,宿州市今后面臨的環保壓力仍然很大,‘環保風暴’將會一直‘刮’下去!痹摼秩涨罢{查發現,碭山縣關閉的30多家小罐頭廠現在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該局責令當地“嚴防死守”。
宿州市環保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說明“環保風暴”是一件“劃算買賣”!皟H是關閉這46家污染小企業,每年即可減少污水排放量近5萬噸,但對全市工業經濟總量并無太大影響。而且,大刀闊斧砍掉污染小企業,可以為好項目、大項目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 ”治理結構性污染
“‘環保風暴’不能將所有涉污企業一竿子打翻。 ”宿州市有關人士說,對于排污不達標、治污設施不足,但又關系全市經濟發展和民生的現有骨干企業,該市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協助其邊限產、邊治理、邊調整,取得了良好效果。
環保部門加強服務和指導,協助企業做到達標排放,例如,幫助安特集團、皖北藥業等骨干企業解決污染治理資金,提高和完善污染治理水平,盡快達到環保要求。
對現有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但市場發展前景好的行業,積極引導加快結構調整,著力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宿州市造紙行業是重污染行業,在全市工業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據了解,讓這些造紙廠上馬相應的治污設備并不現實。一個生產規模5萬噸的造紙廠,運行治污設備一年要耗去上千萬元成本,而造紙廠一年的純利潤也不過如此。鑒于此,該市在淘汰100多家小造紙廠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造紙企業轉產改產,調整結構,改進工藝。例如虹光紙業、新盛紙業、宿東紙業等企業加快結構調整,由原來的麥秸制漿生產普通瓦楞紙,轉變為以廢紙為原料生產雙面施膠高檔瓦楞紙,生產過程中減少了約80%的廢水排放量,廢水處理難度也大大降低。
與此同時,宿州市環保系統加大監察力度,對國控、省控等重點企業派駐廠員,實行每天兩報告制度;采取夜查和晝查、明查和暗查、駐廠監督和集中調度相結合,對企業治污設施、排污去向、排放水質等加密監測頻次。一旦發現有企業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立即停產整治。
宿州市政府部門堅決有力的行動,也給眾多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一些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要說算生態賬,就是站在自身角度算經濟賬、算政治賬都劃不來。我們應該趁現在政府幫扶的好時機,下大力氣治污染、調結構。抬高門檻引進企業
在宿州,“產業轉移”如今是一個高頻詞匯。近年來,該市正以積極的姿態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以期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然而,在我國一些地方,產業轉移變成“污染轉移”,也帶來了慘痛的教訓。鑒于此,宿州市政府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引進新項目、新企業,絕不能走人家先污染后治理、邊建設邊破壞的老路。 ”
“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往往會遷出一些工藝相對落后、污染相對嚴重的項目和企業。 ”宿州市政府一位負責同志說,“可是,如果后發展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時拿出科學發展的眼光,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為此,該市采取的方法是:產業招商、集中生產、集中治污。
所謂“產業招商”,就是以產業為依托,圍繞產業的主導產品及其上下游產品進行招商,使新引進的企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在此基礎上,政府引導其進入相應的產業園區集中生產,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這些企業也絕非原封不動地從發達地區搬過來,而是要經過全面的技術改造,達到節能環保要求,方可投入運行。與此同時,政府科學規劃,在產業園區統一建立高規格的污水處理廠,實行統一管理、集中治污。企業集中,可以大大降低治污成本。
在集中治污的同時,宿州市將循環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力求將上游企業的生產排放物變為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從而消除污染于生產之中。記者在一些企業看到,這里排出的廢水經技術處理后成為中水,可以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循環使用,根本不需要向外排放。還有的企業則利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棄物發電,既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也減少了環境污染。
“在我市,產業轉移不僅不會成為污染轉移,而恰恰是一個治理污染的過程,一個幫助企業脫掉污染帽子的過程。 ”宿州市政府一位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