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境內四大流域從1月1日開始統一實施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以高于國家標準的要求,對污染物排放量進行約束,流域內的企業和個人打破行業界限,不享有任何排污“特權”。
流域污染物排放取消“特權”
隨著半島流域從1日起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包括南水北調、小清河、海河流域在內的山東省四大流域全部實施了統一的流域排污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在四大流域重點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所有排污單位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不得超過60mgl和100mgl;氨氮排放量分別不得超過10mgl和15mgl。
以流域為污染治理單元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改變了過去依照行業排污標準來治理污染的舊模式,山東省環保廳科技標準處處長謝鋒說,新標準的最大特點就是打破行業界限、治理對象由排污企業變成一個流域。
據山東省環保廳介紹,過去為照顧行業之間的差別,中國對不同行業污染物排放實行差別標準。如COD排放標準,造紙行業為450毫克/升,化工行業則根據去向不同,分別為100毫克/升、150毫克/升、500毫克/升。
曾參與國家造紙行業排污標準研究制定工作的山東省環境規劃院史會劍告訴記者,山東省如果按照過去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約束排污單位,即使每個排污單位都完全達標排放,也可能因排污單位過多導致水體質量較低。
山東省2006年和2009年已分別在南水北調和小清河、海河三個流域實施了這一新標準,隨著半島流域被納入,山東率先在全國全面實行嚴于國標的水污染物統一排放標準,行業水污染物排放特權在這個省成為歷史。
位于濟寧的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南水北調東線最早執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之一,近年來投資近14億元專項用于環保。公司董事長李洪信說:“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必須關停或搬遷,環保工作實際上成了企業的‘生命工程’”。
太陽紙業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09年,太陽紙業年產量增加了一倍,但COD排放量卻降低了近50%,目前基本穩定在70毫克/升以下,這一水平比歐美的排污標準還要高。
高標準 高投入 高效益
標準嚴于國標,取消行業排污差異對所有企業來說是否公平,記者采訪發現,治污高標準給排污單位雖然帶來了高投入,但投入后的效益也是可觀的。
山東是中國最大的造紙省份,根因此面對巨大的治污壓力。謝鋒回憶說,流域標準均曾遭到過質疑,認為標準過嚴可能扼殺這個行業,但經過測算,占山東造紙企業總數20%的大型企業生產了80%的產品,其余80%的小企業僅占產量的20%,且難以達標排污。
山東省決定讓新標準為造紙行業重新洗牌,不保護代表落后生產力的小企業。至2008年,山東造紙企業從1996年的700多家減少至270家,其中草漿生產企業從522家銳減至16家。但同時,山東全省造紙產量至2008年達到1350萬噸,較2002年增加了一倍,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位,而造紙行業COD排放量減至8.5萬噸,同比減少了58%。
承擔起環保責任的企業則因環保標準提高后,行業“大洗牌”而受益。李洪信解釋其中原因說道,一方面企業因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環保標準提高使一些不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從市場中退出,具備治污能力的企業通過精細管理、提高技術含量等方式優化產品結構。企業能夠更快走上集約化高效發展道路,在碧水藍天下收獲“金山銀山”。
排污企業用高治污成本同時換來了高環境效益,記者發現一些曾經污水橫流的造紙廠在排污口上就有生態養殖池,里面養殖各種魚類。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輸水通道微山湖,周邊生態環境改善使得湖泊生機勃勃。微山縣微山島鄉萬莊村黨支部書記殷延品告訴記者:“近年來湖水水質特別好,沒發生過一例因污染而死魚的現象。”殷延品家住微山島上,他關注微山湖水產養殖30多年。他說,湖水水質改善保護了群眾的水產養殖積極性。
“過去用行政命令方式管理企業排污,讓不達標的企業硬下馬經常會給企業經營造成硬傷,現在用流域水質改善整體要求倒推制訂流域排污標準,有助于區域內企業根據標準調整產業結構。”謝鋒說。
高標準下的治污“組合拳”
在實施新的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過程中,山東省還積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用、保”并舉“組合拳”,創新生態補償、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治、用、保是密切協作的生態環境保護方式”,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解釋說,“治指污染治理;用指水資源循環利用;保是即生態修復和保護,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綜合采用河流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河道走廊濕地修復、湖濱及湖區濕地修復等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增加環境容量,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薄
以對太陽紙業的污水處理流程為例,廠區排放到水深度處理系統的污水COD濃度約在100mgl以下,經深度處理到75mgl以下;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市中水資源化工程區,經楊家河濕地、泗河生物、自然降解過程,由人工濕地進行最后凈化后排放出境,這時的水質已完全達到南水北調標準。
2005年,山東省還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嚴重的新薛河入湖口開始“退耕還濕”嘗試,從南方引進濕地作物蘆竹推廣種植。 依照經驗,河水污染物在通過15公里河道后,濃度會衰減一半,如果通過濕地再注入湖中,污染物含量會再衰減一半,這樣就能使入湖河水的污染物濃度控制在三類水標準以內。目前,南四湖流域內人工濕地和濕地保護區面積已經擴大到8萬畝左右,濕地的“地球之腎”功能正在發揮效果。
此外,山東省還積極創新生態補償、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久前,山東省“以獎代補”頒出2.01億元財政“環保大獎”,大獎分設重點企業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監管、重點河流(河段)水質改善等獎項。山東省近9成市地獲此財政環保獎勵。獲獎最多的市地得到3500萬元財政環保獎勵。
按照規劃,到2013年,山東省將完成主要的環境保護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制訂一批相應的環境保護技術規范。張波說,到2010年底,山東全省將使主要河流恢復魚類,實現水生態的重要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