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誰對話?
張波,1962年10月生,山東省桓臺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山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2007年4月被聘為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
為什么對話?
山東的省情決定了必須自覺實行全國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走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省的道路。我們想知道山東如何編制和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張波怎么說?
山東省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將逐步實現從行業排放標準到流域性綜合標準的過渡。標準的實施促進了以較低的行政和社會成本調整行業結構;引導科技進步,突破技術瓶頸;促進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對話人 張波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
采訪人 中國環境報記者 周雁凌 季英德
點擊一
焦點關注
立足省情,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關鍵思路
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記者:能否介紹山東省出臺地方環境標準的背景?
張波:具體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山東省情有4個特點。一是人口密度比較高,山東省平均人口密度為598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3倍,遠高于同屬于東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二是自然降水比較少,山東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56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6。枯水季節河流基本沒有自然徑流;三是經濟總量比較大,發展速度快,但結構偏重,2008年,山東經濟總量達到3.1萬億元人民幣。2000年以來,山東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速度在13%左右。其中,“兩高”行業創造的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四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比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山東省情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實行全國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走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省的道路。如何立足山東省情,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山東環保工作急需破解的難題。
為此,從2002年開始,我們探索走出一條發揮標準引導作用,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新路子。山東省自2002年起,開始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利用8年時間,分4個階段,將逐步實現從行業排放標準到流域性綜合標準的過渡。到2010年1月1日,山東省將在全省取消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實現污染物排放標準與流域水環境質量標準的銜接。
記者:山東省在2003年3月,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第一個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能不能介紹這個標準是如何出臺的?
張波:造紙企業是山東省的污染大戶。自1996年以來,全省通過行政手段先后關閉了5000噸以下的草漿造紙生產線384條,1997年又關閉了1萬噸以下的草漿生產線27條,1998年~2002年,山東省又進一步關閉了2萬噸及以下的草漿生產線61條。采用“壯士斷腕”式的行政手段治理結構性污染,效果十分明顯,但隨著被關閉企業規模的增大,這種方法逐步顯現出缺乏預見性、經濟成本較高等問題。據統計,僅2001~2002兩年間關閉的41家草漿生產線,報廢固定資產十幾億元,給當地的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帶來了很大壓力。而在2002年,造紙行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仍占到全省工業總排放量的51.4%,然而其GDP的貢獻率僅為3.4%。因此,我們痛下決心,頂住壓力,用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辦法,淘汰這些落后的生產能力,為全省環境質量的改善創造了條件。
在治理造紙行業污染時,我們首先采用逐步加嚴的地方行業標準,以此引導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2003年3月,我們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第一個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7/366-2003),標準分3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03年5月1日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420mg/l(當時國家標準是450mg/l);第二階段(2007年1月1日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將實施第三階段標準,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120mg/l,比原國家標準嚴3倍還多。
經過深入調研分析,我們發現達不到第三階段要求的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工藝技術設備相對落后的造紙企業,產量僅占全省的30%;而規模較大、工藝技術裝備較先進的企業的產量占到了全省的70%,這部分企業對新標準基本持贊成態度。實行新標準實際上是以行業標準形式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造紙行業的結構調整。
在發布造紙行業地方標準后,山東省又陸續發布實施了紡織染整、淀粉加工等13類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行業標準。我們在造紙行業取得的經驗,對于我們今后治理其他產業的污染、促進山東經濟整體的結構調整都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點擊二
焦點關注
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如何達到水體質量與地表水功能區劃的要求
關鍵思路
實施地方性流域排放標準,區別不同區域執行不同限值,銜接行業標準,分階段逐步加嚴
記者:實施行業標準,走出了解決結構性污染的重要一步。但在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單位都達標,水體質量與地表水功能區劃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山東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張波:是的,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對于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如何達到水體質量與地表水功能區劃的要求,山東省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自2006年開始,我們先后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37/599-2006)等4項地方性流域排放標準。
這一系列標準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促進排放標準與環境目標相銜接。以南水北調標準為例,標準限值的確定是以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斷面水質目標為控制基準,采用反演法,依據小流域環境容量測算結果,反推上游點源
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努力做到排放標準與環境目標相銜接;二是區別不同區域執行不同限值。在同一個流域內部,按照環境容量和敏感程度不同,劃分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按照企業所在區域分別執行不同的排放限值,引導企業合理布局;三是銜接行業標準,分階段逐步加嚴。
還是以山東造紙行業為例,第一步,對應地方排放標準的第一時段,僅比國家標準略微加嚴一點,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第二步,大幅度加嚴標準,如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加嚴為300mg/l,此時,規模較大、工藝技術裝備較先進的企業具備達標排放的能力,達標無望的企業主動選擇結構調整;第三階段,出臺流域性綜合排放標準,流域標準第一時段與行業排放標準第三時段相銜接,實現了行業排放標準與流域綜合排放標準的對接;第四階段,根據各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環境質量改善的緊迫性和行業技術進步狀況,徹底實現排放標準與環境目標掛鉤。
南水北調沿線自2006年3月1日起,小清河及省轄海河流域自2009年7月1日起,山東半島流域自2010年1月1日起,流域內所有企業將全部執行統一的排放要求。
點擊三
焦點關注
標準實施對行業發展和環境質量改善的作用
關鍵思路
以較低的行政和社會成本,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引導科技進步,突破技術瓶頸;促進生產技術升級換代;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記者:標準的實施對各行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對全省的環境質量改善有什么作用?
張波:概括來講主要有4點:一是以較低的行政和社會成本促進行業結構調整。以造紙行業為例,1996年山東省共有造紙企業700余家,其中草漿生產企業522家;2002年草漿生產企業是45家。至2008年,通過嚴格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造等途徑,造紙企業減少至270家,其中草漿生產企業已經減少至16家,比1996年減少了近97%;規模較大的23家企業的產量占全行業的72%;非木漿、木漿、廢紙漿的比重已經由2002年的50%∶12%∶38%調整為目前的15%∶35%∶50%,原料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二是引導了科技進步,突破環保技術瓶頸。早在2003年,山東的各大造紙企業就直接瞄準了《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0年的目標,投巨資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科技攻關,突破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等行業技術瓶頸。例如,山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制漿造紙廢水深度處理技術已在山東晨鳴紙業集團得到實際應用,出水化學需氧量達到60mg/l,每噸水成本僅1.5元左右。據行業專家分析,由于治污技術先進,山東省造紙行業目前總體領先國內同行業5年左右。
三是促進了生產技術升級換代,行業又好又快發展。地方標準頒布實施以來,山東造紙業通過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實現升級換代,整體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工藝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麥草制漿為例:由于受環保和成本的限制,傳統的麥草制漿企業規模最大為11萬噸/年。山東泉林紙業研究成功“一草三用”(草中的纖維造紙、木質素制肥、醣類生產沼氣)技術路線,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了麥草的全部綜合利用,提高了麥草的利用率?梢钥闯,一旦突破行業技術瓶頸,麥草制漿造紙成本低、保護森林資源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優點就會顯現出來,從而會促進造紙行業可持續發展。
至2008年,山東省造紙產量達到1350萬噸,較200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高居全國首位;利稅達到91億元,較2002年增加了兩倍;而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至8.5萬噸,同比減少了58%;每噸紙廢水排放量減少了45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了76%;每噸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了40公斤左右,同比減少83%。
四是污染減排進展較快,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08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77萬噸減少至67.86萬噸,同比削減了11.9%。
在最早實施流域性標準的南水北調沿線區域,變化尤為明顯。2008年,山東省轄淮河流域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30.96mg/L,氨氮平均濃度1.24mg/L,與200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了67.4%,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