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造紙行業不是個污染行業,只是因為技術落后、工藝簡單,才被戴上污染大戶的帽子!边@是江蘇省造紙產業協會秘書長李長林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的一個觀點。
數據表明,經過10年的結構調整,江蘇省在造紙產量增長近6倍的情況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卻下降76%。江蘇的造紙年產量已由全國第八位上升到了第四位,尤其是高檔文化用紙的市場占有份額,已呈現出了“兩分天下占其一”的格局。
果斷關停高污染的小造紙 草漿造紙由80%降到6%以下
江蘇省境內淮河流域段曾是小造紙密集的區域,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里村村大辦小造紙,“一家造紙廠染黑一條河”的情況經常發生。
據了解,江蘇省較大的造紙廠當時一般都采用燒堿法來生產文化用紙,1噸成品紙要產生約10噸高濃度造紙黑液,每升黑液中的化學需氧量達到了12萬毫克。而規模較小的造紙廠,一般都采取石灰法工藝來生產高強度瓦楞紙。
淮河流域打響治污攻堅戰時,江蘇省把關閉小造紙作為重點行動,一舉關閉了118家年產5000噸以下規模的小造紙廠。后來,隨著太湖、長江流域治污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開展,江蘇省又關閉了60多家造紙企業。
江蘇省確定了造紙產業必須“調大、調優、調高、調強”的策略,積極吸引外資來興辦“巨無霸”的造紙企業,并明確了“把造紙‘腦袋’(即污染嚴重制漿工藝)丟在國外”的引資辦廠方針。
經過結構調整,短短幾年時間,昔日的草漿大省將草漿造紙的比例由1995年的80%以上,調整到目前的6%以下。高檔文化用紙和生活用紙的年產量一躍達到了984萬噸,比上個世紀80年代增長了近40倍,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卻削減了50%以上。
造紙“巨無霸”企業出現 高檔產品占主導地位
在淘汰了污染嚴重的造紙產能之后,江蘇省開始大規模地引進、利用外資發展造紙產業,并迅速把造紙產業做大、做強。在這個過程中,江蘇先后投入100多億美元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升造紙產業的科技含量。截至2008年,江蘇省已擁有造紙企業100家,平均年生產規模已達10萬噸,遠遠高于全國造紙企業年平均0.8萬噸的生產規模。就產品而言,江蘇已形成了高檔、優質產品在總產量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
據李長林介紹,江蘇省一批造紙“巨無霸”企業,在生產文化和生活用紙時,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每噸產品排水量均低于10噸,化學需氧量排放指標也低于每升50毫克。一批生產工業包裝紙的企業,噸紙排水量低于12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低于每升90毫克。這些企業的年產量已達750萬噸,超過全省總產量的75%。也可以說,江蘇省紙及紙板總產量中有75%以上的企業治污達標情況,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造紙行業的環保新形象 環?刂七M入生產全過程
都說造紙行業是高污染行業,可在金華盛紙業的廠區內,卻有一個頗具古典園林韻味的環保公園。環保公園里的金魚,全是用公司處理后的水養的。公司的排水道從公園中間穿過,排水道連接著吳淞江和工廠三沉池。據公司員工介紹,吳淞江里的魚每天都會從工廠排水口逆流而上,一直游到工廠里的沉池邊,有時還有幾斤重的大魚。
“就源管制”是金華盛紙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主要方法。他們把管理重點從末端治理轉移到生產全過程中,通過加強對各道工序的巡查,及時堵住跑冒滴漏,使噸紙耗水由12噸下降到現在的8.5噸。在實施中水回用工程后,公司的噸紙耗水量將降低到6.8噸,并力爭在2010年降到5噸以下。2008年,江蘇省核定這家企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930噸,而其實際排放量僅為303噸。
金東紙業、金華盛紙業和芬歐匯川紙業是江蘇省文化及生活用紙生產企業的前三甲,另外兩家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總投資21.43億美元建成的金東紙業公司,現已形成年生產220萬噸銅板紙的規模。而公司累計投入11.5億元用于完善污染治理系統,并成為我國造紙行業中第一個“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據介紹,目前國際先進水平企業的噸紙耗水量為12~18噸,國內平均水平也在30噸左右,而金東紙業的噸紙耗水量已由2007年的7.5噸,下降到2008年的7.2噸。
同樣也是“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的芬歐匯川(常熟)紙業公司,在節能降耗方面也是不遺余力。通過加大環保投入,公司去年的二氧化硫、煙塵、化學需氧量排放均低于國家各項排放標準的1/2,平均噸紙耗水量和耗汽量分別較前一年下降了12.4%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