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經常可以聽到或看到印刷企業從城市的中心區域向市郊轉移的消息。
“成立于1912年、有著97年歷史的上海中華印刷公司于去年從市區搬往青浦工業園區,與“當納利”與中華商務公司為鄰;北京新華印刷公司正忙碌地在地處北京市東南的亦莊建廠,也將與“華聯”為伴。你再看:“浙江新華”搬了;“江蘇新華”在準備建廠;“江西新華”與“九江新華”在省出版集團的撮合下積極醞釀整合、繼而再作搬遷;“河南一新華”與“河南二新華”兩個上規模的印刷企業已經高調宣布合并,正著手做實質性的內部整合工作;……”
所有這些信息都告訴我們:印刷企業的梯度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既是形勢發展的必然,也是企業自身的需要。
一、何為產業梯度轉移
所謂“梯度轉移”是一個區域經濟學的術語,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1966年提出的工業生產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于生命周期的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中的某一階段。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認為,某地區的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決定了該區域所處的梯度。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于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該區域即為高梯度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
把這些相對復雜的術語轉換為比較簡單易懂的話語,說的就是伴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生產活動必定發生由高到低的階梯式轉移,去尋求勞動生產成本的低谷。
事實也完全如此,發達國家把原本在國內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生產過程中存在污染的低層次產品向發展中國家作轉移;城市則把技術含量不高、獲利能力低的產品向農村作轉移。拿工業重鎮上海來說:改革開放前的主打工業,比如,紡織、造紙、水泥、鋼鐵,甚至造船,因為大都到了產品發展周期中的成熟階段,所以紛紛轉移到兄弟省市或市郊組織生產。上海正從歷史上的以“二產”為主漸漸地向二、三產業并行發展的方向前進,吸引總部經濟入住,加大對創新開發的投入,努力將之打造成中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
印刷工業理所當然地屬于成熟工業,即使從德國谷登堡發明木制印刷機開始算起,至今也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按照梯度轉移的理論,印刷企業從市中心區向市郊轉移也就成為一種趨勢。
二、把印刷定為都市型工業和綠色工業并不確切,轉移也就勢在必然
以前,印刷因為其使用設備的低下,人們普遍認為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這,也是人們把印刷列為都市型工業的重要原因。但印刷技術的發展、設備能級的提升,完全打破了傳統。除了專司制作手工產品的企業以外,印刷廠根本不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現代化的設備大大提高了印刷產能,也保證了印刷產品的質量,當然也提高了加盟印刷的門檻。1984年,上海中華印刷廠有著1804名職工,彩色印刷以單色機套印為主,但到向青浦搬遷的2008年,全公司還不到300人,彩色印刷的年產量卻達到200萬對開色令,是以前的數倍。正因為如此,希冀把印刷企業留在市中心,在投資不多的情況下、在安排勞動力就業上發揮作用也就變得不切實
以前,人們也普遍認為印刷不存在污染,對環境不構成負面影響,是綠色工業。這,也是人們認為印刷適宜在城市中心區發展的重要原因。但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發現并非如此,印刷廠同樣成為周邊居民投訴的對象,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噪聲,對生產工人和周邊居民都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正因為如此,在有些城市,印刷企業也成了環境監察的重點,企業中每年被醫療衛生部門列為要做身體檢查的工種日益增多。
既然印刷并非是以前我們所認識的都市型工業和綠色工業,那把工廠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的必要性也就值得考慮,遷至市郊,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規避與周邊居民的矛盾,再者,還有助于農村走向城市化,既如此,我們又何樂不為呢?
三、梯度轉移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需要
改革開放后的一、二十年,在上述不全面認識的推動下、在政府的鼓勵下,我國印刷業高速發展,印刷設備的能級大大提升,這固然解決了歷史上存在的出書難、出書周期長、“北書南印”的問題,但也導致社會生產能力大大大于社會的總需求,隨之而來的是:承印工價的連年下滑,原輔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連年上升,這兩者造成的剪刀差使得印刷企業的贏利能力急劇下跌,相當一部分企業步入了困難期。
梯度轉移是拯救印刷企業走出困境的措施之一。
其一、印刷企業把生產基地從市中心區轉向市郊,有助于企業從原本那塊土地上獲得級差地租。這塊地租對本已處于困難中的印刷企業而言,對支撐企業克服困難、幫助企業技術改造至關重要。這樣的案例在印刷與印機生產行業中都不勝枚舉。
其二、企業轉至市郊生產以后,因為市郊土地成本相對于市中心區域大大降低,也就有效減少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
其三、如若把工廠設在市郊的、得到上級政府審定批準的工業園區,更可以從政府獲得從所得稅、增值稅,甚至包括營業稅在內的種種補貼。盡管園區所在地政府設置各種名目的補貼有爭取吸引資金流入本地、打國家政策擦邊球之嫌,但對企業來說,增加了企業的留利、減少了企業的開支,得到的實惠是實實在在的,對企業的發展毫無疑問也是一種強有力的支持。
其四、場地的變更必定伴隨著部分生產人員的更迭,更多的外來員工加盟企業,參與企業的生產,他們的工資成本相比于老職工要低,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更高,當然,提升他們的技術水準同樣是當務之急。
轉移,理所當然地也會帶來運輸成本的上升,但綜合以上因素,有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基調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