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2日,湘江沿岸八個市的市長向湖南省長周強遞交了“責任狀”,投入174億元,用3年時間解決湘江流域水污染突出的問題。一場“湘江水污染綜合整治”戰役正式打響。
一年過去,這場戰役進展如何?昨日,湖南省環保局局長蔣益民向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作出湘江整治匯報,同時,湖南省人大環資委對湘江流域治理的報告也已出爐。
目前湘江治理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正在實施第二階段整治。三年行動實施一年以來,成效明顯,湘江水質有所好轉,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今年5月發布的監測月報數據顯示:湘江流域總體水質為良,參與評價的40個監測斷面中,I至III類水質占80.0%、Ⅳ類水質占15.0%、劣V類水質占5.0%,分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總體水質仍未有根本好轉,主要污染物為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其中長沙、衡陽、湘潭3市部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未達標,主要污染物為糞大腸菌群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重金屬污染仍是最大威脅。調研發現,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減少了,但郴州的采選業、衡陽水口山地區、株洲清水塘地區、湘潭竹埠港地區的重金屬污染,仍是湘江水質的最大威脅。
660家造紙廠剩207家
今年5月,湖南省環保局分派4個調研組,赴8市對第二階段進展情況進行了現場調研和督查,總體進展良好。其中湘江流域內的原660家造紙企業減少到現在的207家,而產能由原來的320萬噸/年提高到了現在的360萬噸/年,噸紙用水量從300-400噸減少到現在的不到200噸,廢水和COD排放量減少到原來的三分之一,達到了預期的整治目標。
三家較大的淘汰退出企業中,湖南南天實業有限公司(含租賃企業)現已淘汰甲胺磷生產線,但仍有部分廠房租賃給其他公司生產農藥;耒陽市百利恒鋼鐵有限公司已全面停產,基本完成淘汰退出任務。
26家“黑名單”企業未動工
一些對湘江污染有“貢獻”的企業,列入限期治理“黑名單”。但是第二階段158家限期治理工業企業,有26家尚未動工,在2009年6月底以前,要完成郴州三十六灣、新田嶺、小垣、柿竹園四個礦區整治整合任務,但目前整合工作進展不一,沒有完成預期目標。
去年11月,湖南省人大、湖南省政府聯合開展督查行動,對第一階段必須整治到位的481家企業,以及各市新增的整治企業83家進行了現場督察。這564家企業中有562家按要求關閉、退出、停產到位,沒有到位的2個整治項目均于今年4月前落實到位。
污水站:生活污水仍有直排
城市污水排放是湘江污染的“重大元兇”,但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應用卻滯后。按三年任務,要建成67座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三年分別建11、41、15座。
但今年6月份的督查中發現:湘江流域目前已運營污水集中處理廠僅22座。部分縣、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尚在建設之中,生活污水目前仍是直接排放。
株洲、衡陽等地進度滯后,其中茶陵縣、攸縣、耒陽市、衡東縣、衡陽市松木等項目建設進度嚴重滯后。耒陽市、衡南縣仍未開征污水處理費。
要求在2008年完成的11家中,目前還有長沙新開鋪和湘潭河東兩家污水處理廠沒有投入運行,長沙市岳麓、花橋、開福和婁底市污水處理廠這4家沒有達到規定的60%負荷。部分已建成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網也不配套,運行負荷率低,低于國家規定負荷標準。
明年1月:對未整治者亮“黃牌”
到明年1月,湖南省環保局將對第二階段整治行動進行全面檢查。對于在今年年底沒有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一律按要求實行停產治理;治理不積極的企業,“掛牌督辦”、“黃牌警告”。對現在暫時停產的26家企業,完成治理經驗收后,方可恢復生產。
另外,還將對沒有完成湘江整治和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區域實行“區域限批”。同時,將建立保護湘江的長效機制。
針對目前情況,湖南省人大建議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組織起草湘江治理的相關條例,建立湘江流域綜合管理機制、協商決策和協調議事機制。
與此同時,湖南省環保局透露,將修訂《湖南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對結合預警應急條款、流域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等方面進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