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雖然年齡一年比一年長,但73歲的郭金華大爺卻比往年干得更歡實,整天忙著侍弄老兩口林改分得6畝人工林、18畝天然林。在他眼里,現在這些林地都成了“我的”,跟以往“我們村的”,有了不同的含義。
郭大爺是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紅透山鎮六家子村村民,跟他一樣,六家子村村民都成了我省2005年林權改革——“分山分林”確權到戶的受益者。
遼寧作為林權改革先行者,再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成為我國北方林權改革的樣本。
遼寧成為北方林改的典型
省林改辦主任張洪生告訴記者,之所以成為典型,是因為江西、福建、遼寧等省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分山分林”確權到戶的林權改革。
據了解,所謂的“集體林”是村集體所有,所占比例達80%以上,其他則為國有林。村民當時沒有使用權、經營權、受益權。此間多年,在農村村民中間,口口相傳,流行著一個俗語“手指山”。
“手指山”就是村主任村書記說了算,手往哪座山一指,那座山就可以歸誰經營。其間,造成村官權力尋租現象屢見不鮮,而集體林也不是農民自己的,常常林木偷砍亂伐,林木受到的破壞,有目共睹。這是一種以往林權體制上留下的弊端。
2005年3月,省政府在本溪市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隨后東部山區5市18縣全面展開,“地”的使用權所有權早在包產到戶時完成,而“林”的使用權所有權也開始“小崗改革”。當年11月,省政府就出臺了《關于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自己的山自己的林”在我省農民中間開始流傳。
在林業改革過程中,我省將這一階段概稱為林權改革的“基礎改革”。據記者手中掌握的數據,截止到目前,我省已完成集體林確權面積7808萬畝,簽訂合同378萬份,確權率達到98.7%。 “主體林權改革基本完成”是對目前我省林權改革的定位。
林改就是給農民一份財產
原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全國綠化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曹清堯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要通過林權改革,就是要給農民一份資產性財產”。
分林之后,農民缺少經營資金,在我省“林權改革給農民一份資產性財產”體現在林權證抵押貸款。在撫順市的清原縣,農民拿著這樣一個“林權證”就能從當地農信社貸來5萬元,用于發展生產,從2008年開始,清原縣農村信用社就貸給農民1.6億,使山區的農民真正“靠山吃山”,生活有了“靠山”。
今年5月26日,為了使更廣大的林農能夠抵押貸款,發展林地經濟,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和省林業廳又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發展的意見》。
在林權改革達到“深水區”時,我省還遇到采伐限量的問題,撫順采取了“落實到山頭地塊”,按照林木正常生長年限來確定采伐時間,使生態得到很好的保護。
“六山一水三分田”的遼寧,地形復雜多樣,西部荒漠、中部平原與東部山區實行不同區域的林權改革突破,對不同林地采取分類管理。正是由于我省山地特點多樣,能夠為各省提供案例,所以也得到了各方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