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9日《青年時報》報道,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發布公告,根據《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有關規定,自2009年9月1日起,總局將在全國范圍內查處未獲得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生產許可證的生產、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的行為。
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透露,目前國內一年賣掉120億個紙杯,大概有八成沒有通過認證,其中許多是含有毒害物質的不合格商品,多為地下工廠和小作坊制造,有的甚至連生產日期和廠家都沒有。
大概有八成未取得生產許可證、沒有通過認證!要么不知道,知道嚇一跳,這句話用在產品質量問題上是屢試不爽?
這不,我們使用頻率極高的一次性紙杯又把大家嚇了一跳。報道中說了,為節約成本,有些紙杯廠家使用廢棄聚乙烯,有的來自醫療垃圾,有的來自裝過農藥、油漆等有害物質的包裝物!
然而,“食品紙質容器需獲得生產許可證的規定,國家2007年就頒布了。但到2008年,國內通過的企業也只有100家!笨墒羌热贿沒取得生產許可證,這些企業的產品為何還能銷售?
一次性紙杯八成未認證,監管難道是紙糊的?或許有關部門會解釋,這不是我們一個部門的事,可這是八成沒有通過認證,如果是兩成沒通過,我們還能體諒其人手緊、工作量大等困難,現在的數據恰恰相反,這讓人如何接受?
另外,既然已經了解了情況,為何還要從今年9月1日起才開始查處,并設置一個長達兩個多月的緩沖期,而不是立即著手整頓?
對產品質量的整頓查處,百姓希望看到的是雷厲風行,而不是事先廣為告知,讓一個沒有生產許可證的生產廠家從容地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