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山半水四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的樺南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37.12萬畝,森林蓄積55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4%。去秋今春以來,品嘗到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廣大農民,好政策激發樺南農民植樹造林熱情。
林改后,如何加強對林地林木的管理、監督和保護,激發廣大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樺南縣委、縣政府經過半年多的調查研究,出臺了一系列適合本縣集體林改后續管理的相關措施和調動廣大農民造林積極性的優惠政策?h委、縣政府明確規定,林改后的造林地待樹木成林后,不再受采伐限額指標的限制,成林后只要告知林業部門即可采伐。這樣的新政策深受廣大林農的歡迎,極大地激發了10個鄉鎮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明義鄉廣大農民積極爭搶承包“侵蝕溝”植樹造林,承包者自發出錢秋整地達500畝。梨樹鄉廣大農民積極承包樺南鎮至梨樹鄉公路兩側16公里的護路林,競價承包人在2008年秋季全部按照要求做了樹床130畝。對林農貸款造林的,縣政府積極幫助協調銀行和信貸部門解決小額貸款,利率從優,有效解決了林農造林資金不足問題。在這些惠民政策的感召下,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廣大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涌現出李松華、陳長春等多名造林大戶,造林達500畝以上。金沙鄉衛東村造林達7000畝。同時,還吸引了近萬名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參與林權改革,投身到植樹造林、多種經營、以林致富的隊伍之中。
去冬今春以來,先后有農民代表、林主代表到縣林業局咨詢有關造林技術、營林生產等相關事宜,并要求林業部門幫助培訓人員解決苗木等問題。按照農民和林主的意愿,縣林業局積極響應,抽調營林、病防、防火、森保等林業專家15人,利用農閑季節,在全縣10個鄉鎮分別免費組織了3期林業生產學習班,全縣有3000多名農民朋友參加了學習培訓。參加學習的農民表示:要以科學合理的方法利用、管理好自己的林地林木,讓屬于自己的林地、林木發揮最大經濟效益,讓林業產業真正成為林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在造林規劃設計上,縣林業局積極主動為林改后林地所有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造林整地規劃設計,引領林主和農民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確保林地增產增收。全縣2008年共秋整地2萬畝,做床5000畝,挖鄉村公路護路林斷根溝20條、2萬延長米。在信息服務上,縣林業局積極為林農提供苗木栽植和供求信息,建立林業信息服務平臺,確保還于農民的山林及時造上林、造好林。目前,全縣已預購今年造林苗木達660萬株,能夠確保完成全縣造林3萬畝用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