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訪了中國木材流通協會朱光前會長,據悉,2008年1月~10月我國原木進口一改保持了10多年來有增無減的態勢,進口量首次呈現總體下降趨勢。這一變化對于木材行業這一原料約束性產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備受各方關注。這種趨勢是否會延續,木材行業應如何應對這一系列問題不時撥弄著業者的神經。
當前,我國每年的木材消費量超過3億立方米,木材產品原料供應缺口折合原木1億多立方米,原木進口量占總需求量的1/3。業內人士認為,受國際國內經濟影響,在短期內,我國原木進口重拾升勢的可能性較小,實現木材自給自足比較困難,面對當前的困境,木材行業應以變應變。
1、原木進口下滑主要源自從俄羅斯進口減少
俄羅斯原木占我國原木進口量近70%,鋸材占1/4左右,在我國木材進口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業內普遍認為,從1月~5月我國原木進口情況看,進口量首次呈現總體下滑,主要是俄羅斯原木價格漲幅太高導致的進口量大幅下降造成的。此外,國內市場需求減少、我國木制品出口減少也是重要因素。
1月~5月我國進口原木總計減少278萬立方米,從各進口原木來源地區看,俄羅斯減少254萬立方米,約占減少總量的91%;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中南美洲、亞洲雖然有所減少(它們的數量分別約為0.7萬立方米、11.9萬立方米、12.5萬立方米、0.4萬立方米、11萬立方米),但總和加起來只有36.5萬立方米;歐洲雖然增加了12.86萬立方米,但不左右大局。從原木類別看,我國熱帶原木進口減少了15萬立方米,其他類原木減少7萬立方米,兩者合計22萬立方米,與俄羅斯減少254萬立方米相比,對國家原木進口整體情況影響并不大。
有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原木進口口岸價格升幅很大,主要也是俄羅斯大幅增加原木出口關稅造成的。其他地區原木價格雖然較平穩,但如果扣掉人民幣升值因素,有些地區原木價格甚至是負增長。1月~5月,進口原木價格升幅平均同比增長22.8%,其中俄羅斯原木比增29.40%,新西蘭原木比增0.80%,其他地區原木比增8.90%。北美木材和熱帶木材進口數量未顯著減少,價格也未大幅上漲。
2、木制品出口減少也是原木進口下滑原因
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木材主要用于國內基本建設。1月~5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為25.6%。表面看,這一數據與往年接近,但考慮到物價升幅8.6%、土地價格上漲、人工價格上漲等因素,固定資產增幅實際只有10%~12%,與往年相比增幅實質上是大幅下降,國內木材市場需求也隨之減少。這是今年原木進口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前5個月我國木制品出口大幅下降是今年原木進口量減少的又一原因。前5個月我國木制品出口金額雖增長1.4%,但排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實際上已是大幅下降。今年我國主要出口木制品中,家具、膠合板、木門出口大幅下降(家具下降了7.1%,膠合板減少12.3%,木門減少9.3%),旋切用原木和家具用材需求減少,對大洋洲、非洲原木及俄羅斯白松等需求自然也相應降低。分析認為,前5個月我國木制品出口大幅下降與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貿易壁壘及越南和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加入競爭,國內宏觀調控、人民幣升值及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和土地漲價等有關。
3、企業調整應實現多國別木材采購
在短期內,我國實現木材自給自足比較困難。面對當前的困境,中國木材流通協會會長朱光前認為,木材企業應實現多國別木材采購,增加境外投資力度或走出去,加速培育國產人工速生林。
企業應轉變原料來源。俄羅斯作為我國最大的原木進口國,其原木出口關稅2009年1月起將提高至80%,每立方米不低于50歐元。對此,我國市場將難以承受。因此,木材企業要主動轉變觀念,尋找新的木材供應國,適應新的樹種特性,F在我們進口木材的地區,除俄羅斯外,主要是亞洲和大洋洲,而這兩個地區的森林資源有限。我國從占世界森林蓄積量60%的非洲、南北美洲進口木材的比例現在卻很小,只有14%。我們應該重視開發和認識非洲和南美木材,企業也要適應新的樹種并向市場推廣。
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到海外森林資源豐富地區如南北美洲、非洲和俄羅斯建立資源基地和投資建廠。目前,國家在這方面有很多優惠政策,例如在海外投資開發森林資源,運回國內的運費國家給予20%的補助等等。另外,走出去的企業產品如果出口到歐美,既可以節省運費,又可以避免對中國產品的貿易壁壘。
4、企業應在產品構成、質量、品牌方面尋求變化
朱光前認為,企業還應該在練好內功、做好內部挖潛上多做文章,轉變產品構成,提高產品質量,轉變經營思路,創自己的品牌。
轉變產品結構,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由耗費熱帶木材多的產品向以針葉材和人工材為主的產品轉變。企業要加強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研究,除傳統的產品如家具、地板、木門窗、人造板等以外,可以發展木結構建筑產品。目前,我國木材在建筑結構和在單板層積材(LVL)、平行積成材(PSL)、定向刨花板(OSB)等方面的應用都是空白,而這些方面市場潛力大,且產品附加值高。
轉變經營思路,創自己的品牌主要是指轉變外銷以貼牌為主,僅賺取少量加工費的經營理念,從無品牌、無銷售渠道向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轉變。這個轉變會很艱難,也需要很長時間,但是隨著國內勞動力、能源、匯率、政策的變化,貼牌的優勢會越來越小,這個轉變對于企業是必須的。企業內銷更要注重品牌,要加強企業信用建設,這是很寶貴的無形資產。
5、加緊拓展美國之外的國內外市場
美國經濟發展增速減慢,直接影響到我國木制品生產企業,轉變銷售市場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在國外市場,企業要從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向歐洲、非洲等多個市場轉移,如俄羅斯就很有發展前景。2007年俄羅斯GDP增長7%左右,人均超過8600美元,俄羅斯市場大、前景好。但我國目前出口到俄羅斯的木材產品所占的比例卻很小。
對于國內市場,企業也不乏關注理由。盡管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一些苗頭,但宏觀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沒有改變。隨著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裝修房屋越來越多,國內市場將會越來越大。另外,中央再三強調擴大內需,農村近幾年的發展也提醒企業,一定要注意開拓國內各級市場。近兩年來,我國每年城鄉竣工建筑面積超20億平方米,城市建筑面積超過180億平方米,每年二次裝修量超過15億平方米……2008年,國家西部新開工重點工程10項,投資4361億元,而地震復建工程投資也超過5000億元。
從2009年1月1日起,俄羅斯再次提高原木出口稅。由于俄羅斯原木占我國原木進口總量近70%,而我國每年消耗的木材折合1/3左右依靠原木進口,俄羅斯近年來連續抬高原木出口關稅,對我國木材市場產生的不利影響已見端倪。面臨巨大的原木供應缺口,業內普遍認為,短期內,我國木材加工企業可以通過主動變革,從資源、投資、質量、品牌、市場等方面尋求出路;就長期而言,需要國家立足國內,用20年~30年時間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在科技進步、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木材進口、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木材節約代用及回收復用等方面制定相應政策,建立長效的木材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1、中國有能力立足國內保持木材供需平衡
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年均林木采伐消耗量為3.65億立方米,人均消耗只有0.28立方米,遠遠低于世界0.58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按人均木材消耗在現在水平基礎上增加0.1立方米,達到0.38立方米計算,中國森林資源消耗水平將達到每年5.1億立方米。到2015年,按人均木材消耗水平達到世界發展中國家水平(0.47立方米)計算,中國森林資源消耗水平將達到每年6.5億立方米。專家認為,我國木材現有供給能力雖然與總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但分析我國整個森林資源木材供給能力,立足國內解決木材供需平衡問題是可能的。
快速持續增長的森林資源總量是提高木材供給能力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森林蓄積量年凈增達到1.78億立方米,中齡林和近熟林面積增加了3個百分點,蓄積量已經達到56.72億立方米,后備資源充足。按現有資源測算,到2010年,將有30億立方米~35億立方米中齡林、近熟林逐步變為成熟林,到時國內木材供給能力將大大增強,立足國內解決木材供需平衡問題將不再是夢。
2、潛力主要來自于人工林,尤其是速生豐產林
國家林業局木材行業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孫建說,鑒于我國生態治理任務的艱巨性,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木材供給的潛力將主要來自于人工林,尤其是速生豐產林。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是有效緩解國內木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進入21世紀,我國啟動了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基地建成后,可支撐木漿生產能力1386萬噸、人造板生產能力2150萬立方米,提供大徑材1579萬立方米。屆時速生豐產林基地能提供國內生產用材需求量的40%左右。
專家建議,國家應該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增加速豐林地投資力度,擴大種植面積,科學進行營林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出量。
擴大速豐林種植面積,要堅持適地適樹,以最小的營林生產成本,得到最多的木材產量。
科學進行營林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出量,在目前的情況下就需要增加營林投入。研究結果表明,在林地木材生產潛力達到最大值之前,營林投入越大,森林可采伐量越大。
一般來說,加大營林生產投入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木材產量。另一種是通過實施林權制度改革,打破森林資源僅限于國營的制度格局,吸納社會資金投資營林生產,促進森林資源和生產資金的有效配置,解放林地生產力,提高木材產量,增加木材供給。
3、有計劃發展大徑材,發展木材循環利用和節約代用
業內普遍認為,除了繼續發展速生豐產林、人工林外,國家還應有計劃地發展優質大徑級材和珍貴硬闊葉材資源,擴大竹材、農作物秸稈、三剩物和城市木材廢棄物利用,并通過改進加工技術,增強木材替代能力,大力發展天然林大徑材的替代產品。
目前國內木材供應的特點是小徑材多,大徑材少;針葉材多,闊葉材少,珍貴材少。隨著各國對本國資源保護的日益加強,特別是優質大徑材和珍貴硬闊葉材資源,中國進口此類資源會越來越困難。優質大徑材生長周期長,在短時期內難以培育,而且有些樹種難以人工培育。國家應制定相應的長期穩定的政策來培育和發展優質大徑材和珍貴硬闊葉材資源,鼓勵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甚至民間參與投資營造。
擴大竹材、農作物秸稈、三剩物和城市木材廢棄物利用,可以有效緩解我國木材供給壓力。我國的竹材資源豐富,竹材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根據預測,2010年竹產量有望超過3100萬噸,屆時利用竹材可替代節省木材2500萬立方米。我國各種農業剩余物每年約5億噸以上,如果能利用其中1%生產人造板,即可每年生產各種人造板400萬立方米,每年大體可替代木材1100萬立方米。如果我國廢紙回收率提高到40%,則可回收相當于1200萬立方米造紙原木。因此,在制定國家未來原材料政策時,應大力提倡擴大竹材、農作物秸稈、三剩物和城市木材廢棄物利用,加大木材加工及綜合利用的科技投入,降低木材加工殘次品和剩余物的比例,倡導和鼓勵木材制品的回收復用和廢舊木材的循環利用。
通過改進干燥、防腐等加工技術,提高林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木材替代能力,有效解決木材資源供應難題,在這方面我國發展空間很大。例如,我國每年經過防腐處理的木材僅僅60多萬立方米,不足我國每年木材消費量的1%,而國外發達國家防腐處理木材的比例很高,如新西蘭占43%,英國占20%,美國占15.6%。木材防腐對延長木材使用壽命、節約木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