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廣東保增長的最大意義在于為全國貢獻龐大的財政和就業。
玖龍紙業有限公司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包裝紙制造企業,網絡上一度傳言這家企業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風雨飄搖”。
當《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來到這家位于廣東東莞的大型制造企業時,發現這里的生產和經營依然井井有條。
“我們現在的生產還是比較正常的,訂單和銷售都很穩定!本笼埣垬I負責人在談及金融海嘯的影響時表示,“我們之所以能夠抗擊風險,主要還是要歸功于企業自身的堅實基礎和充分的準備。
危機面前,玖龍紙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繼續鞏固和提升國內外市場的份額。同時,削減開支優化財務結構,如將2009財年的資本開支由30億元人民幣縮減到22億元人民幣,同時將部分原有擴產計劃調整到2010年到2011年后,以配合市場需求的變化。
這位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近期央行大幅度降息對造紙企業在內的眾多行業和企業都是一個較大利好,同時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刺激經濟的方案,整個制造業也將因此受益。”
玖龍紙業還設立了節能技改專項資金,并安排逐年增加,主要用于以節能為主要內容的設計、試驗、新建和改造項目。同時利用循環設計,如漿料循環使用、生產用水全面循環再用、新建固體廢物焚燒爐處理固體廢物時發電供熱,實現變廢為寶、采集污水生化處理時產生的沼氣,回用于發電供熱等方式,以最大程度節約資源、減少用水消耗。
作為造紙業中的一家“巨無霸”企業,玖龍紙業對金融危機的理解和應對在廣東具有代表性。
作為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分別占全國1/8和1/7的省份,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廣東遭遇的真實境況如何?在中央推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下,廣東能否發揮主力省的作用,率先擺脫金融危機的困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展開了調研。
步入調整陣痛周期已無可避免
為了真實掌握廣東遭遇金融危機沖擊的真實情況,本刊記者近兩個多月來,一直深入廣東省的有關政府部門、珠三角地市和眾多企業當中調研采訪,力圖全面掌握其中的真實情況。
據本刊記者實地調查,廣東的發展前景并非像許多境外媒體報道的那樣悲觀,從中長期來看,金融危機引發的強大市場倒逼推力,將極大利好于珠三角迫切需要完成的產業升級歷史過程。但另一方面,廣東目前面臨的沖擊不容小視,短期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將給廣東延續過去的高增長時代帶來困難,步入調整與陣痛并存的周期已無可避免。
11月12日,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肖志恒表示,國際金融風暴對廣東確實有影響,但并沒有形成企業“倒閉潮”。1至9月,廣東省注銷的企業為5萬多家,但新注冊的企業則有9萬多家,新注冊的企業數量大于倒閉企業的數量。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從港臺引進或本土成長的大批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已被逼上生死線。同時,由于出口持續萎縮、企業經營難度加大和產業升級的周期性,廣東今明兩年經濟放緩已幾成定局。
暨南大學經濟學博士黃晶等13人通過調研測算,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租金漲價、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成本普遍上漲50%左右,許多傳統產業已難堪其負。
以玩具產業為例,廣東生產的玩具占全球的50%、全國的70%,每年出口70億美元,加上其他兒童用品大約有200億美元。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極大提高了廣東玩具產業的成本,需要投入很大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玩具設計成本、材料、生產控制、測試費用、測試時間將數倍乃至十倍于從前”,也就是玩具產業面臨30年來最大的困難。
在不久前閉幕的第一百零四屆廣交會上,成交額同比下降17%,這是有中國外貿出口“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近年來所罕見的。“以前廣交會通道上都是人頭攢動,行走困難。而本屆廣交會一眼就可以從通道看到對面。”一位參加廣交會的客商說。
多年來,廣東經濟增速一直領跑全國,但今年以來經濟“減速”特征明顯。1至9月,廣東生產總值增幅僅比全國9.9%的平均增速高出0.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回落4.3個百分點,比過去30年的平均增速低3.4個百分點,這是多年來少見的。
綜合各種因素,初步預計今年廣東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0.3%左右,增速比上年低4.4個百分點?紤]到明年世界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出口增速可能會低于10%,比今年低2個百分點。預計明年生產總值增速可能繼續回落,降至一位數。
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已別有退路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指出,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最終體現,而國際金融危機傳遞的信息表明,珠三角過去的許多產業經營模式已發揮到了極致,走到了盡頭,除了轉型升級已別無退路。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洗禮下,主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經濟調整升級,已成為當前廣東各級干部群眾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東莞厚街鎮黨委書記黎惠勤認為,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批生產低端產品的企業,在日本和香港本地區已是面臨淘汰的產業,借助珠三角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又延長了幾十年的生命周期。而今如果這些企業還都能繼續生存,說明珠三角經濟沒有進步。從地方政府來講,雖然這些企業淘汰掉會帶來陣痛,但這個調整的方向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廣東深刻認識到產業調整對未來的極端重要性。把壓力變動力,危機變契機,只有調整結構,才有機會。一旦結構調整過來,就有機遇!睆V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說。
珠三角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只占廣東的20%左右,但經濟總量卻占了全省八成,地位在全國舉足輕重。今年以來,廣東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掀開珠三角經濟由量到質總體提升的新一輪發展熱潮,使之率先在全國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廣東省部署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物流、金融、會展、創意和汽車、石化、重大裝備、精密制造等取代“廣東糧、珠江水、粵家電、嶺南衣”,成為珠三角產業新的代表,從而率先晉級為最能代表我國產業發展最高水平的集聚板塊。
在“破釜沉舟”地做強珠三角的同時,加快做大欠發達地區經濟也成為廣東應對策略。廣東將在今年專項扶持100億元基礎上,在未來5年再投入省級財政資金400億元,專項扶持面積占全省85%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使其為壯大全省經濟總量作出新的貢獻。
短期保增長壓力沉重
由于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一個漸進式的歷史過程,在出口放緩、消費增長乏力的形勢下,廣東短期內抗危機、保增長的壓力沉重。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謝鵬飛認為,作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廣東保增長的最大意義在于為全國貢獻龐大的財政和就業。當前,廣東每年繳納稅收占了全國的1/7,還吸納了全國逾3000萬農民工在廣東就業,所以,保證廣東經濟平穩增長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局意義。
謝鵬飛說,金融危機的漫長調整將使部分中小企業加速破產倒閉,同時大量企業通過減薪、停招、裁員等手段作好“過冬”準備,就業壓力增大。廣東省經濟占全國比重約為1/8,若廣東增長率回落1個百分點,將影響城鄉40多萬人就業。伴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社會矛盾將會加劇,社會治安形勢更為嚴峻。
面對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廣東省委、省政府為了減緩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成過程中的陣痛式震蕩,避免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及時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協調增大廣東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綜合拉力,是廣東采取的主要策略。而在短期內,擴大投資增量將在廣東應對經濟下滑、穩定經濟增長中承載著重要使命。
為貫徹中央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工作部署,廣東一攬子提出了總投資2.37萬億元的全省“新十項工程”,使之成為新時期廣東加快產業結構戰略調整、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本刊記者拿到的廣東“新十項工程”規劃看,項目安排有三大特點:一是高水準制定基礎產業發展戰略,適度超前規劃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能源資源保障體系。這方面共安排1.26萬億元,其中軌道交通建設總投資3464億元。二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推動鋼鐵、煉化一體、船舶修造和高技術產業等重大項目建設,共安排7312億元。三是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城市建設、社會事業、生態環保等投入,投資超過3750億元。
在向投資“加碼”的同時,適當延長傳統產業退出周期、減輕企業集中關停震蕩,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增挖出口潛力等,也成為廣東當前應對經濟下行風險的相關措施。
比如,根據國際市場變化,廣東積極引導企業轉變發展思路,主動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戰略重點。今年以來,廣東出口增幅雖然大幅下降,但其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都進一步優化。1至9月,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8.6%和18.1%,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上升為70.7%和36.7%。
汪洋說,盡管當前廣東經濟運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基本面是良好的。在困難面前,關鍵是要有信心、沉住氣,不要被各種各樣的傳言議論所動搖。有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有廣東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鍛煉出來的拼搏能力和經驗,加上中央和省出臺的一系列拉動內需的重大舉措,作為中國市場經濟條件和氛圍最好的行政區域之一,廣東一定能戰勝當前的困難,繼續當好全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