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電鍍企業亂排放被舉報,環保執法人員接報后,趕到現場調查取證。與以往不同的是,一線執法人員回來后,不是采取手工登記整理,而將企業違法情況錄入電腦,由電腦生成一個處罰結果……市環保局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處罰客觀裁量權舉措,今后環保行政案件“電子化”運作,不僅更透明公正還能杜絕走關系。
長期以來,各類環保行政案件大多采取“人工”運作,而處罰金額的彈性也很大,容易因人為因素造成處罰不公正。2003年,南京市環保局率先在全國推出客觀裁量權措施,把環保法律法規進行細化制成電腦軟件,執法時輸入違法具體情節,由電腦生成處罰金額。比如,此類案件罰金一般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細分后由電腦直接產生確定的罰金,中間沒有彈性空間。這樣一來,避免了執法人員的主觀性,使執法更加公正。為借鑒這一做法,市環保局今年9月前往取經,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處罰金額,在全省環保系統處于領先地位。
環保行政案件處罰金額一般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只要在這之間都是合法的。采用這一舉措后,該處罰多少的就是多少,罰金精確到百元,且沒有彈性空間。環保行政案件的處罰一般要經過立案調查、調查取證、案件審議、處罰執行、結案等程序。采取“電子化”操作后,程序基本沒變,但每一道“工序”都由電腦控制,留下執行人員、處理時間、處罰理由等相關記錄,并在網上公開。市環保局還對污染企業進行劃分,將電鍍、造紙、制革、拉絲、無紡布、化工、服裝、機械加工等30個行業污染列入“電子化”執法對象。據悉,這一措施下月1日起在市本級實施,預計明年4月1日起在全市環保系統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