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林漿紙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經歷了一段平靜發展期后,隨著2004年綠色和平對金光集團APP云南項目的質疑成為了輿論焦點,并在社會上引起了長期爭論,這一思辨過程使社會公眾得到了林漿紙一體化知識普及,形成了對林漿紙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1997年3月25日,金光集團APP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漂白木漿項目和漿紙林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國家環?偩汁h境影響評價。
2005年1月27日,金光集團APP廣西金桂漿紙業有限公司林漿紙一體化工程200萬畝原料林基地項目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
2008年11月12日,世界紙業巨頭斯道拉.恩索公司廣西林漿紙一體化項目240萬畝原料林基地項目通過國家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
2007年10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造紙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指出:“十五”期間我國造紙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林紙一體化發展形成共識。發展我國造紙產業,必須促進林紙一體化建設,繼續推進《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
林漿紙一體化,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造紙業發展模式,在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爭論,終于實踐成功并成為了我國造紙業發展的政策性方向。
1962年10月31日 國家計劃委員會轉發林業部、輕工工業部《關于在河南、福建、四川、吉林四省建立造紙木材、竹材基地問題的報告》。第一次將林漿紙的概念提了出來。但是,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林漿紙一直是一種概念,在中國,由于政策及歷史的原因,造紙主要還是以草漿為主。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造紙業也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從年產量幾百噸到幾萬噸,我國的造紙企業遍地開花,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造紙業的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成為了造紙業的企業形象。面對著被污染的大大小小的河流,面對著人民不斷滿足的對紙及紙制品的增長需求,如何解決造紙業發展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給市場的重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這樣一種大趨勢下,一些卓有遠見的國內外造紙企業開始了中國林漿紙一體化實踐之路,把世界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林漿紙一體化造紙模式引入中國,開始在中國宜林省份發展造紙用原料林,邁開了我國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的實質性進程。國內的林紙企業以楊樹、松樹、竹子為主要原料,如泰格林紙、云景林紙、福建南紙、廣西鳳凰紙業等,但這些企業規模都比較小。當時巴西等主要林紙大國以桉樹為原料造紙已經實踐成功,而我國由于松樹生長周期長、楊樹對林地的要求較高,再加上林業資源有限,所以大型國際漿紙業公司如:斯道拉恩索、金光集團APP、日本王子等企業選擇在我國南方宜林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開展大規模的桉樹營林。
對林紙行業來說,那是漿紙林發展的飛躍時期,造紙原料林從長周期向短周期的轉變,主要造林樹種松樹、杉木被適應性廣泛、速生豐產的短周期桉樹代替,商品用材林投資主體由國家向社會多元化轉變,人工林造林面積、造林質量、科研水平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段時期,媒體對林漿紙一體化的報道比較正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爭論,林漿紙在平靜中向前發展。
2004年11月16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公布《金光集團APP云南圈地毀林調查》,對APP進行的林漿紙項目進行指責和批判,打破了這份平靜。隨后,一些關于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桉樹有毒害”、“APP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破壞生態”的言論在網絡媒體的傳播下成為社會輿論持續不斷的熱點話題,從而引發了中國林漿紙發展歷程中最激烈的爭論。桉樹、人工林、綠色和平、金光集團APP成了林漿紙一體化進程中輿論報道的主角。
從2004年到2007年,綠色和平對APP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進行了連續性指責:從云南到海南,從種植桉樹到人工林營造再到原材料供應,可以說,綠色和平的質疑和批評伴隨著APP的發展前行。APP的營林行為、制漿造紙生產過程,成了社會公眾放大鏡下監測的企業行為,一舉一動都引起公眾廣泛的關注,批評、質疑、鼓勵、贊同,各類觀點此起彼伏,這也成為了社會公眾對中國造紙業林漿紙一體化進程的關注。
隨著綠色和平組織對APP的批評質疑在網絡媒介迅速傳播,社會公眾和相關專家展開了針對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和桉樹林“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綠色沙漠”、“大面積營造桉樹人工林影響環境”等言論的持續性辯論,這些討論成為了社會輿論熱點,在各類媒體經常出現,連續報道。經過幾年時間,一輪輪的媒體風暴最終普及了社會公眾對桉樹、人工林經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人們對這些基本概念有了科學理性的客觀認識:桉樹和其他造林樹種一樣,科學種植桉樹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對森林的單純保護和發展都是局限性的,只有實現科學分類經營,才可解決生態環保和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才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2004到2007年的這一爭論過程,也成為了中國林漿紙一體化社會共識的形成階段。公眾通過對媒體輿論的辨析,尤其是諸如:木漿和草漿、造紙業噸紙耗水量、噸紙廢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BOD、 COD,桉樹的性狀、無性系苗木、人工林生物多樣性、單一樹種對環境的影響、森林分類經營等這些非常專業的術語和概念,在這場大辯論中被迅速普及,社會公眾基礎知識得到提升,對林漿紙一體化的認識更趨科學化、理性化。公眾認識到:中國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要走林漿紙一體化的綠色循環經濟之路,而桉樹則是林漿紙一體化的主要造林樹種,人工林的科學健康發展,不但是滿足社會對林木產品需求的有效保障,也是對生態公益林的間接保護。
在中國林漿紙一體化的這個發展歷程中,社會公眾、媒體、NGO和企業之間關于發展的思辨,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過程。面對NGO 攻擊和社會公眾質疑雙重壓力,企業只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努力提高自己,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APP中國作為這一進程中的焦點企業,以持續改進的務實態度,將“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的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理念轉化成具體的生產管理準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林業的可持續經營,成為了中國造紙業挑戰世界造紙業標準的典范,既是中國造紙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更是中國造紙企業發展林漿紙一體化的一種態度、一種必然的選擇。
林漿紙一體化,現在已成為了社會的共識,這將更加有利于造紙工業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造紙工業木材原料供應由自然狀態向集約化、高科技化和基地化方向轉變,實現林、漿、紙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形成制漿造紙、植樹育林的良性循環,走出我國造紙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武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