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的高利潤增長僅如曇花一現,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形勢急轉。究其原因,除了全球經濟危機導致海內外需求放緩的“普適因素”之外,市場繁榮期掩蓋了行業市場調節滯后的真相。市場之手屢屢滯后,導致對造紙行業規模與規劃的調節失靈,這種積累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中國造紙業在2002年以后進行了全行業的技術更新,以幾大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利用資金優勢,紛紛上馬高機速、寬紙幅、大產量的設備,2006年年產超百萬噸的紙企達到7家。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產生,需求沒有相應迅速膨脹,激增的產能只能尋求外部出口消化。依靠低廉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支持的出口,一旦形成洶涌之勢,必然遭受海外貿易保護勢力的攻擊;而在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這類產業也必然最先受到沖擊。
問題是國內產能的布局出現盲視。企業一窩蜂地上馬新項目,形成了“裝備競賽”,只想到快速占領市場、擠垮對手,卻沒有想到一旦經濟放緩、需求不足,耗費大量資本金的設備難以發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造紙協會首次明確承認了出現需求缺口。在歷次由造紙協會組織的行業年會上,面對媒體對產能過剩的質疑,造紙協會堅持認為產能只是相對過剩,考慮到外部需求,國內產能仍然不能滿足需求。
在去年11月的行業分析會上,造紙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偉指出,首次出現的明顯的庫存量為下游消化帶來壓力,但產能與需求間的增長與消納情況,尚不確定一定出現產能過剩。
造紙協會認為,當產能只是相對過剩時,可以通過兩個途徑解決:一是拉動國內外需求,尤其是海外廣闊的市場,應該是企業努力的方向;二是通過行業政策舉起“環保大棒”,對環保、排污不達標的企業進行關停并轉,淘汰落后產能,可以將產能進一步集中,為大型企業騰出市場空間,也有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議價能力。
倘若在產能只是相對過剩時采取相應措施,或許還可以有效應對突如其來的需求下滑;然而,一旦產能真正過剩,海外市場也沒有指望的時候,用行政調節達到“一保一壓”的目的很難實現。
實際上,產能迅速擴張的后果一直由企業在默默承擔。數據顯示,造紙產能增幅逐年下降,2006年,全國造紙業產能增幅為28%,2007年為15%,預計2008年只有10%左右,2009年將降至6.5%。在產能下降的同時,企業毛利率也在逐漸下降。但是,企業新增大型項目仍然源源不斷地獲批、開工和投產。
國泰君安造紙行業研究員王峰認為,造紙企業在產能激增后,一直在或主動或被動地“限產”,這將直接導致企業收入下降。在今年上半年的繁榮期,限產或許可以“保價”,當時為備戰奧運,一時間“洛陽紙貴”、一紙難求;到了下半年,限產則是為了“保命”,否則繼續積壓的庫存很有可能將企業逼上絕路。
不僅是造紙行業,“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中國制造業的通病。大到鋼材、水泥,小到紙張、布匹,在繁榮期盲目擴張產能,在危機中庫存積壓、銷售不暢、回款困難。這些完全市場化的商品,以市場的名義去競爭,卻落得市場調節失靈的后果。
解鈴還須系鈴人。在行業擴張時考慮應對蕭條的措施,在蕭條期考慮并購和擴張的布局,才是正確的逆“市”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