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污染作坊能否成為民俗景觀
 
http://www.hnckzkzs.com  2008-11-03 重慶晚報



村民對竹漿進行出紙前的最后一次攪拌

    重慶大足縣拾萬鎮有3家作坊,依然在用1900多年前蔡倫發明的造紙術造紙。土法造紙因會產生一定污染,按照環保部門的規定,應該強制取締。但是拾萬鎮政府有關負責人昨天提出:“環保執法能否網開一面,將這里的作坊引導為民俗景觀?”

    拾萬鎮福利村,鄧光舉一家已有20多年的造紙歷史。全家10個人一起上陣,每月能造出約1噸黃裱紙,收入約2000元。

    他們使用的造紙方法,和1900多年前蔡倫發明時差不多:先將竹子劃片,切成2米來長的條狀,放入水坑中灑上石灰浸泡。浸泡過程中,老鄧時常招呼家人一起跳入水池,在竹片上踩踏。“這叫跳竹子,讓里面的石灰浸泡均勻。”老鄧介紹。

    浸泡40多天,用清水沖洗兩次,竹片變軟,撈起來在旱地上發酵一段時間,再混入一定量的稻草,粉碎,弄成竹漿。把竹漿引入一個池子中,用旋轉的勺子將竹漿舀到毛布上面,用木制滾筒擠壓,晾干后就成了紙。

    老鄧說,用石灰浸泡竹子的水會散發牛尿味道,廢水最后直接排出去,在舀紙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廢水,都會排進溪溝或者農田。

    市環境監察總隊負責人因此認為,作坊造紙工藝落后,生產規模太小,沒有能力修建污水處理設施,現有先進工藝可替代,所以這種作坊應該關閉。

    但是,拾萬鎮文化干部黃靈順認為,大足一直保持著造紙傳統,重慶目前缺乏這方面的民俗景觀,應該對其進行環保改良后加以保留。他介紹,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的土法造紙,和拾萬鎮的工藝差不多,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襄樊最近發現17個造紙作坊,這些作坊作為傳統手工藝遺產,已全部被列為文物,我市為什么不能仿效呢?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紙印論壇 ·紙業 ·印刷 ·造紙 ·紙張 ·包裝 ·出版 ·紙網 · ·景華 ·紙品 >> 更多
·村民對竹漿進行出紙前的最后一次攪拌
Copyright @ 2000-2008.Beijing IU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紙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聯系電話:010-51660216、51660219
傳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