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按照工程規劃,總投資320億元的44%被用于治污工程建設,在向天津、山東正式通水時,干線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的目標。對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表示,長期以來,東線輸水干線河道和湖泊水污染相當嚴重,水污染防治工作關系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成敗。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輸水到天津,輸水主干線全長1156公里;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膠東線全長701公里。規劃分三期實施。
隨著我國東南部地區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之京杭運河水上運輸日趨繁忙,很多湖泊被污染,運河水上交通運輸所產生的油廢水、生活污水、垃圾及糞便等污染物直排現象依然存在,東線水質距離“清水走廊”的目標有很大差距。
為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近年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及江蘇、山東省大力加強治污工程建設,通過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和治污技術改造力度等六大措施,東線治污效果逐步顯現,沿線入河排污總量呈明顯下降趨勢,輸水干線水質得到持續改善。
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和治污技術改造力度。山東省于2001年在全國率先關閉調水沿線所有2萬噸以下40家造紙企業的草漿生產線,2004年關閉8家5萬噸以下造紙企業草漿生產線和所有5000噸以下酒精生產線,2005年關閉調水沿線黃河以南段28家造紙、酒精、淀粉企業生產線。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治污技術改造,全省造紙行業COD排放量削減74%。
按照沿線環境容量,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江蘇省提高蘇北地區化工行業準入門檻,并將新建項目安排到工業區,集中處理污染物,同時加快治理老項目,逐步實施搬遷。山東省對于環境容量飽和的區域,禁止新增排污總量的項目建設,嚴格控制新上造紙、化工、釀造等重污染行業項目。
改革污水處理的建設管理體制。為適應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化改革需要,江蘇、山東兩省均加快污水處理費調整和污水處理廠改制工作。目前,調水沿線所有地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均已提高到每噸0.8元至1.0元,以解決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和配套管網建設資金問題。沿線市縣大多采。拢希、TOT、合資合作等方式建設和運營城市污水處理廠,并對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進行改制,逐步實現污水處理的社會化、企業化和市場化。
治理航運污染,加大沿線環境整治力度。江蘇、山東兩省實施京杭運河船型標準化示范工程,淘汰水泥船0.4萬艘,拆改掛槳機船2.4萬艘。江蘇省在京杭運河段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座污(油)水回收站,并在蘇北沿線主要城市建設水上服務區。山東省出臺規定,要求在京杭運河干線不再規劃建設新的碼頭,并計劃搬遷、改造、拆除一批污染嚴重、規模較小、效率較低的碼頭和作業點,現已基本建成濟寧、棗莊等5個垃圾回收轉運站及污(油)水回收站。
實施截污導流工程,建設清水廊道。江蘇省在水源及輸水沿線5個地市,分別建設截污導流工程,將處理達標后的中水,利用管道、渠道導入長江或入海,實現輸水干線的“清污分流”,并計劃在入江和入海口建設人工濕地。山東省南四湖、東平湖區域及魯北地區,地勢低洼,截污導流因地制宜,利用季節性河道和閑置洼地,建設21項中水截蓄導工程,對經治理達標排放的中水進行截、蓄、導、用,保證調水季節中水不進入或少進入輸水干線。
開展沿線面源污染治理。江蘇省將調水源頭的江都取水口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并在輸水沿線地區建設6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1500多萬畝,化肥使用量較2000年減少15%以上。山東省開展南四湖人工濕地中試基地和試驗工程建設,已在河流入湖口建設5000畝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對入湖河水再次進行深度凈化,水質可達到調水要求。山東省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南四湖38萬畝圍墾圩田的退耕還濕工作。
五年“大考”,成績斐然。據有關部門監測,取水口三江營水質為Ⅱ類,除部分調蓄湖庫及大運河部分城市河道水質有時超過Ⅲ類外,江蘇省境內輸水干線水質已基本達到Ⅲ類,省界藺家壩斷面水質基本達到Ⅲ類。山東省治污的關鍵點南四湖、東平湖水質已有所好轉,南四湖下級湖基本控制在Ⅲ至Ⅳ類,省界韓莊運河韓莊閘水質基本為Ⅲ類,南四湖污染較重的入湖支流城郭河、東魚河等水質都有所改善,東平湖除個別指標外水質基本達到Ⅲ類。
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采訪獲悉,今年第三季度,南水北調東線黃河以南35個考核斷面,有21個斷面達到規劃治理目標,較規劃水平年2000年1個斷面達標相比,達標斷面增加20個。2007年與2000年相比,山東。保競可比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了83%,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