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家小造紙廠在宜賓江安縣境內,肆意向江河排污,農作物減產,河水濁黑、惡臭,就連當地居民的飲用水也受到了嚴重威脅。近日,宜賓江安縣重拳出擊,由縣政府牽頭,環保、工商、公安等組成整治“十五小”專項行動小組,從8月26日起逐步拆除并關停了縣轄區內的20家小造紙廠,截至9月10日的“大限日”,這些造紙污染企業全部“壽終正寢”。
9月10日,記者來到江安縣留耕鎮,在知情人劉先生的帶領下,找到了一處位于一排低矮平房(窩棚式)的造紙小作坊。一進門,一長溜水泥窖池印入眼簾,“這里是堆放竹木等原材料的窖池,一般用石灰浸泡上一段時間,制成漿狀后用于造紙!眲⑾壬葎澲f,原來這里堆放著小山般的煤炭、竹木等原材料;一開工,小作坊內機器隆隆,帶有刺鼻氣味的造紙廢水肆意外排……
據劉先生介紹,他們這里盛產竹木,有竹林30多萬畝,年產竹子幾十萬噸,這為造紙行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當地許多農家都有自制“土紙”的傳統。近幾年來,不少家庭式的造紙作坊日益壯大,多分布在江安鄉鎮一級的偏僻山鄉,竹木叢茂之地,“這些造紙作坊違規排放高濃度造紙廢水,威脅當地群眾的飲用水源,還直排入附近的江河造成污染,因此附近群眾怨氣很大!眲⒄f。
江安縣環保局局長錢志軍稱,經過環保部門前幾年的治理,江安的作坊紙廠基本“絕跡”,但從去年底開始,不少作坊紙廠“死灰復燃”,在留耕、盤龍、大井等6個鄉鎮的偏僻山區又開始生產。這些作坊大多沒有廠名,往往一間簡單的工棚、幾臺機器就開始生產;規模大一點的可以達到年產300—400噸,其工藝為蒸煮制漿工藝及燒堿浸泡工藝等,屬于國家明令淘汰的“十五小”落后工藝,對環境污染較大。據悉,由于部分作坊紙廠對有關部門的執法采取抵觸、抗拒等手段,執法部門先采取政策法規攻心的策略,對拒不改正的,才采取必要的強制關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