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立足機制創新,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據權威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江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26%。日前由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公布的2007年度污染減排考核結果:江蘇省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別比2006年削減了4.9%和8.0%,已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任務。
江蘇是單位工業污染負荷最高的省份,節能減排難度非常大。該省專門設立了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環保引導資金和太湖治理等專項資金,用于減排項目的貼息補助,每年超過30億元。
江蘇將節能減排納入領導干部業績考核體系,并通過嚴把能耗源頭關、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編織節能監督網絡來強化監督執法。節能監測網絡能夠對企業排污狀況實施動態監督,企業非法排污行為將難以躲藏。目前,江蘇13個省轄市中有11個建立了節能監察(監測)機構。江蘇正在敦促有關市建立健全監察(監測)機構,并擬在現有省節能監測中心基礎上組建省節能監察中心,建立千家和百家企業動態跟蹤機制,全面實施節能監測,同時為政府推動節能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江蘇省還開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試點,制訂出臺COD和二氧化硫排污權初始價格,在此基礎上的有償分配和交易試點在太湖流域和電力行業分別展開。同時,在太湖流域的胥河率先開展了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工作。
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今年起正式實施。通過大幅“提標”,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全部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紡織染整、化學工業、造紙、鋼鐵、電鍍和食品制造6大行業的COD、氨氮、總磷排放限值在原來的基礎上平均提高了28.3%、66.7%和50%。
實施區域限批,目前江蘇省已對3個開發區和2個縣(區)實施區域限批,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
從6月5日起,太湖流域全面禁批化學制漿造紙等重污染項目。蘇北化工項目準入門檻從2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上半年,全省環保部門共勸退和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高污染項目1700多個。
工業既是江蘇的經濟強項也是能耗主體,工業耗能占全社會總能耗的81.4%。江蘇以節能減排促產業升級,并從技術節能、培育清潔能源產業、淘汰落后設備三方面推進。
近日,記者在江陰市采訪時欣喜地看到,在政府積極引導下,許多企業把節能減排、化廢為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了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的雙贏。興澄特鋼在循環經濟與環保方面累計投入4億元,廢渣、廢水利用等循環經濟產生的綜合效益,每年達到1.8億元。陽光集團的企業水資源循環利用、羊毛脂的回收走在行業前面,自建的污水處理廠把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也一起處理了。
3年來,江陰市各電廠通過提高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標準,以及每個電廠今年底全部安裝靜電除塵和高效脫硫裝置,可使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2.8萬噸。利港電廠在三、四期擴建工程中,投入6億多元,建成了10個直徑為40米、高度為43.5米的圓形封閉簡倉,將煤料儲存起來。煤場封閉后,煤粉塵污染、煤自燃產生一氧化碳及下雨或噴淋后產生的煤水污染等問題便迎刃而解,其一年減少的煤水流失損失達9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