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領域項目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為提高森林覆蓋率、解決木材供給不足、支援生態建設奠定了基礎。
選育了桉樹、泡桐、杉木、高產脂馬尾松等一大批用材樹種的優良單株、無性系、家系,建立了采穗圃、種子園、基因庫,包括速生型杉木優良無性系15個、耐瘠薄型杉木優良無性系3個、馬尾松高產脂優樹無性系78個,使杉木和馬尾松速生豐產林人工林單位面積木材產量提高15%、內部收益率達到15%以上;開展了桉樹、團花、杉木優良品種的組培技術研究,解決了杉木組培增值倍率低、生根率低的技術難題,為速生豐產林工程建設提供了良種壯苗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按照邊研究、邊推廣的原則,生產杉木、桉樹、團花良種苗木650萬株,示范種植5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90萬元;開展了桉樹、楊樹、泡桐、水曲柳、白樺、馬尾松、落葉松等大徑材速生豐產林立地控制技術、密度調控技術、最優輪伐期技術、水肥調控等集約栽培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提高了我國速生豐產林培育的技術創新能力,初步建立了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速生豐產林培育技術體系。首次在落葉松新引種區系統研究了幼、中林施肥、整地、撫育及初植密度培育技術,提出了北亞熱帶和南溫帶中高山區短輪伐期紙漿用材林栽培配套措施。已經建設速生豐產林示范基地1萬余畝,構建了速生豐產林工程科技創新平臺,為增加我國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發揮森林生態功能,促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貢獻。杉木大徑材培育技術應用到10萬畝更新造林任務中,平均增產率15%,每年凈增產木材1.5萬立方米,年經濟效益可達750萬元,這對減少木材進口,解決我國木材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促進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建設和實施方面也具有深遠意義。
建設了黃連木、文冠果、刺槐、柳樹等能源林試驗林530畝、示范基地2650畝,選擇了黃連木優良單株954株、文冠果優良單株180株,從種植密度、水肥管理、采伐年度、輪伐期等方面系統開展了能源林高效培育技術研究,經測定柳樹能源林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營建了巴旦杏、核桃、大棗、板栗、油茶等名特優經濟林示范園和無公害實驗林6570畝,開展了巴旦杏、仁用杏授粉受精特性、生殖生物學特性研究,解決了座果率低、產量低、結果不穩定等生產問題。將我國北方核桃分為4個栽培區域,制定了干旱丘陵區核桃集約化栽培技術規程行業標準,并于2007年通過國家驗收。開展了優質板栗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板栗芽苗砧菌根化容器嫁接苗雨季造林成活率達到100%。完成了油茶EST文庫構建及重要基因分離克隆的研究,從中分離鑒定了248種基因,初步探明了油茶油脂合成的分子機理,采用營養缽芽苗砧育苗技術,縮短了育苗周期,而且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名特優經濟林試驗示范基地共增產巴旦杏和仁用杏86.3噸,核桃58.7噸,大棗152.56噸,板栗55.4噸,茶油78.77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962.56萬元。營建了喜樹、銀杏、印楝、辣木、紅豆杉、杜仲等特種工業原料林采穗圃、苗木繁殖基地和試驗示范林3430畝,開展了良種選育、無性系苗木快繁技術研究,為原料林建設提供了優質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