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設備進口總額,2006年與2005年相比下降0.34%的情況下,我國的印機產品出口以高達39.47%的速度高歌猛進。但我們決不應該就此沾沾自喜,絕對數據告訴我們:我國的印刷機械依舊是進大于出,差距達3倍以上。而且,我國的出口產品以低能級的居多,量大但售價低,進口的產品則能級相對較高,量少但售價高。印后設備進口量2006年比之上年下降21.71%,這既有印后設備相對于印刷設備精度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造的印后設備漸漸取代了進口設備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國家對進口稅目做了調整,取消了幾乎全部印后設備的免征關稅和增值稅的政策,讓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內地產的設備。
客觀地說,無論是印前、印刷設備,還是印后設備,我國與世界印機行業間的差距依然很大。更為嚴峻的是,伴隨著外國印機制造企業落戶中國,我國的印機企業正面臨著新挑戰。
以印刷機為例,在2006年印刷機的進口和出口欄目中均存在卷取進料式膠印機,換一句業內的行話說,卷筒紙膠印機在2006年既有出口也有進口。出口的量是202臺,總價值34165033美元,也即每臺售價16.9萬美元,以當年1∶8的匯率折成人民幣,大致是135萬人民幣一臺。當年我國進口的卷取進料式膠印機是73臺,總價值140154744美元,大致是192萬美元一臺,以上述同口徑折算成人民幣1536萬人民幣一臺。這就是設備的技術含量不同在銷售價格上帶來的明顯不同。
印后設備中的膠訂機情況也是如此。2006年我國出口1118臺,總價值2356146美元,約2107美元一臺。進口80臺,總價值8418566美元,105232美元一臺,我國出口1000余臺的價格還不及發達國家出口我國80臺價格的三分之一。這不得不說,是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只有承認差距,清晰地了解差距所在,才有可能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這幾年,伴隨著我國免征關稅和增值稅政策的調整,海外印機企業到國內設廠的案例在陸續增多。最為典型的是印后設備制造商——瑞士馬天尼公司把它的生產廠家落戶在深圳,從制造圓盤包面機起,到今天已擴大到制造騎馬訂裝訂線。德國的海德堡公司也是如此,在上海青浦設廠,從制造波拉切紙機起,現在已有百余臺斯塔爾折頁機下線,小型印刷機的生產也已經上馬。這些企業把他們的產品售價緊貼著國內同類產品的市場銷價。
海德堡公司甚至推出印后設備“零首付”的銷售策略,加之,憑借他們對產品質量的把握,對國內的同類產品構成強大的壓力,這是我們國內的印機企業必須認真應對的課題。
總之,統計數據是我們判斷問題的基礎,我們應該認真閱讀并分析這些數據,從中發現問題,并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在肯定我國印機業這幾年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更要講一句:我國的印機制造業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