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既重效益也重社會責任
●違反環保政策會有信貸風險
●促進環保有利塑造銀行形象
●綠色信貸需要嚴格管理政策
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關注,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精神,也是一種精神境界,更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這些方面商業銀行是大有可為的。
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商業銀行信貸供給的支持,這里包含綠色工業、綠色農業及綠色服務業。毫無疑問,支持綠色經濟的信貸資金可稱為綠色信貸,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對達不到環保標準要求的企業和項目不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也稱之為綠色信貸。
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的一份社會責任。也許有人提出質疑:商業銀行應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應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義務,因為經濟效益難以與社會責任有機統一。不錯,這個提法在美國商業銀行歷史上曾一度成為主流觀點,因為美國是典型的以股東利益為導向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美國商業銀行逐漸接受了公司治理中的“相關利益人理論”,即要兼顧顧客、雇員、社區等不同參與主體的利益。在美國,商業銀行在環境保護等社會公益事業中承擔社會責任是法律明文規定的。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責任和銀行自身經濟效益相一致的“一元論”觀點。再有,從風險的角度來說,如果商業銀行不遵守國家環保政策,一旦出現政策風險,受害的還是企業和銀行。據報道,淮河的污染治理,1000多家小造紙廠被關閉,淮北市金融機構因此損失了3.5億元。商業銀行要追求的利潤,是風險扣除后的利潤。從這個意義上說,綠色信貸政策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經濟利益的內在要求。銀行監管機關也持“一元論”觀點,認為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提升商業銀行的社會形象,構建商業銀行品牌優勢和信譽優勢,使商業銀行具有更好的社會公信力與美譽度,最終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經濟利益。
綠色信貸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過連續30年的高速發展,越來越遭遇環境和資源的約束。較之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的單位能耗是很高的,資源瓶頸約束越來越明顯。怎樣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呢?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子。循環經濟是以循環利用物質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的經濟增長模式。建立綠色工業園(也稱產業生態園、生態工業園區)是建立綠色工業的有益探索。通過引入循環經濟理念,我們就可以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工業共生體系。對于這種循環經濟,商業銀行應通過信貸資金加以大力扶持。
怎樣才能實施綠色信貸呢?首先要實行清晰的綠色信貸政策管理,高標準、嚴要求地把握環保這個準入門檻。
信貸政策是為實行自身的經營目標,根據國家的法律、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產行業政策,制定出信貸投向的意向、標準、限制等規范的總和,主要包括行業、區域、客戶、期限等信貸政策。行業信貸政策即根據國家法律和產行業目錄,制定信貸支持類、慎入類、禁止類、退出類的行業目錄。對綠色產業要大力支持,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要禁止進入,對已經進入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要抓緊退出,不再追加資金,這在政策上要做到清晰明了?蛻粜刨J政策則是針對具體的企業和項目嚴格把關,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關鍵的一環。要切斷破壞環境的一切客戶和項目,借款企業也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不做破壞環境的項目。通過制定并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政策,發展環境內生型綠色經濟和和諧經濟。
綠色信貸是實現環境內生型綠色經濟的重要保證,把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項目拒之門外,是一份神圣的社會責任,金融業作為資金渠道的管理者,應切實擔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