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初步思考
在傳統工業中,不論與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還是一般加工工業相比,紙業都是一個頗具特點的產業。在中國特定的體制和資源等條件約束下,紙業的特點還表現出相當鮮明中國特色。例如,它是一個可以選擇不同原材料路線的產業,即木纖維(來自木材)路線和草纖維(來自葦、竹、蔗渣、麥草、稻草,麻等)路線。選擇不同的路線對紙業發展所需解決的問題及其狀態不僅影響深遠,而且差異甚大。
與世界紙業以木纖維為主(占95%)的“主流路線”截然相反,中國紙業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草纖維路線,由此不難理解中國紙業幾十年來的發展進程中何以貫穿著所謂“草木之爭”。紙業既可能成為大范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最大禍主之一(因其是木材資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和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之一),也可能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經營性主體之一(因其需要營造、經營巨大面積的人工林地),并能對污染進行高標準的治理。紙業的這個特點使它理應成為中國實施“可待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產業。中國紙業的大多數專家終生為走“林紙結合”的道路而呼喊。
就規模經濟而言,紙業也是具有典型兩面性的產業。一方面,不論就工廠規模來說,還是就公司經營規模來說,現代紙業都具有極其顯著的規模經濟特點。另一方面,紙業也可能進行相當分散的小規模經管,紙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其規模經濟特點是隨著技術進步,環保、生態要求的極大提高以及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商品等因素而逐漸強化的。超大規模經營更是現代紙業的特征。但是,面對某些中低檔品種需求,在廠家不足夠支付甚至完全不支付污染的成本的情況下,小紙廠在中國仍然有相當可觀的效益。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走向散、亂、差、臟的極端。
比較收入、價格和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紙是價格需求彈性小的商品。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相當長的發展階段中,紙的收入需求體性較大。從這兩個特點引出的結論對中國制定紙業發展戰略至關重要。中國對紙的需求的增長可能遠遠超過預測,中國對紙的需求進口依存度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以至不僅使紙(包括紙漿)的進口成為影響外貿、外匯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使紙的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上述特點使紙業成為最需要國家這支有形的手加以管理的產業之一,在中國特定的體制環境和資源約束等條件下更是如此。
首先,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層面上,需要國家制定國土、森林、環境等規劃,并通過法律等手段制定紙業發展的約束條件,指導紙業的發展方向,同時提供紙業充分發展的空間。其次,在行業的層面上,需要國家制定紙業發展戰略、確定產業扶持政策及協調紙業與林業及其他縱向或橫向聯系產業的關系。必要時運用產業組織手段和資源調配能力,促進紙業的現代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紙業的發展處于完全無戰略的狀態。少數國有大廠因其需求的特殊性,仍被置于計劃管理之下,僅在近幾年才有實質性的改革。紙業的其他部分則與其隸屬的輕工系統一樣,是改革中最早市場化的,結果就是無數小紙廠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僅在這些中、小紙廠造成的污染程度已經危及下游廣大地區的生存時,紙業才引起國家和社會的深切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經驗證明,中國目前的市場還培育不出現代化的紙業。
1996年發生在我國紙業領域的三件大事,無可置疑地使這一年成為中國紙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轉折點。中國紙業在這一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外來競爭的巨大壓力和我國造紙工業存在的嚴重問題!袄恰闭娴膩砹!來得太快,來得太突然,沒有時間反思太多,只能倉促應戰。第一件發生在中國紙業內部:國家開始認真、嚴厲地強化對紙廠治理污染的要求,并真正開始分批關閉規模小、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廠。第二件是“洋紙”在這一年開始猛烈沖擊中國市場,深受其害的中國企業被迫要求政府拿起“反傾銷”的武器。第三件大事是“航空母艦”開進中國——世界紙業的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展開了一系列的戰略性投資行動,其規模之大、目標之遠、設備及管理之先進,讓我們的國內同行目瞪口呆,望“艦”興嘆。中國紙業終于“混”不下去了。
中國紙業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從始至終避開了須由巨額投資和豐富森林資源支持的所謂國際主流路線。這雖然調動了條塊分割體制下多方面投資紙業的積極性,大體保證了國內持續增長的紙需求,并支持了國家重化工優先發展戰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國紙業超低產業素質和對環境無法估價的污染破壞。中國紙業的生存突然同時面臨著雙重標準的嚴重威脅:一是國內環保標準,二是國際競爭標準。這使中國紙業的戰略重組不僅牽動全局、觸及根本,而且時機緊迫,不容緩行。中國紙業必須徹底反思其發展道路,重新制定發展戰略,為此尤其需要一個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起點,不象國內通常所說的產業重組和結構調整,而是“重新塑造”,即從國家型體的角度說,含有“從善開治”而又“一步到位”的戰略需要和戰略意志。國家應如何確定紙業的戰略地位?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紙消費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指標。1994年為例,世界人均紙消費量排在前20位的國家或地區與其經濟排位大體相當.排在第20位的澳大利亞人均紙消耗167公斤。1995年人均紙消費排在前15位的國家和地區,自1991—1995年五年中人均紙消費量的變化率,只有三個國家為負值,12個國家為正值,且最高的新西蘭達到年平均增長7.8%;中速的芬蘭達到5.1%,英國為5.3%,美國也達到年均增長約2.5%,1991—1996年計六年中,不包括日本的整個亞洲的人均紙消費增加最快,年均增速為10.7%,比亞洲的經濟平均增速快得多。
從中國的發展情況看,今后有兩個因素的變化可能影響人均紙消費量的增長速度:其一,城市化加快。其二,工業及出口增速放慢。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長期的增長格局作出如下推斷:若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到加速城市化戰略特別是加速大城市化戰略的軌道上來,則可預期長達幾十年的持續高增長,甚至超過前二十年也未可知。由此,中國紙需求量2010年將可能達到1億噸以上,2020年將達到2億噸。
1—2億噸紙意味著什么?1億噸紙等于4千億元人民幣產值或需求總額。超過屆時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等幾乎所有單項大宗產品可能達到的產值,可能僅少于糧食總產值。如果紙的進口依存度達到30%,則進口用匯額按正常價格計超過200億美無,1997年中國的最大進口用匯商品為石油,其凈進口用匯總額為50.8億美元。紙確非“輕飄飄”的產業。
中國紙業如以到2010年實現當時的現代化標準為戰略目標,其木漿比例應達到50%上下,其他為廢紙、葦、草、竹等。據此,按噸漿噸紙簡化計算,仍將生產能力自給率設為80%,1億噸紙需要4千萬噸漿,需要1.75億畝林,再加上必須考慮的災害損毀因素,就得到2億畝的大數概念。2億畝林地投資總額800億元的大頭將投入中國貧困或相對貧困的非平原地區,而其大部分又將轉化為農民的收入。毛估一下,每年平均將增加這些地區農民收入30億元以上,增加就業50萬人。
中國對紙的極限需求,在技術至今看不到大規模替代紙這種基本材料的前景的情況下,可能達到3億噸。即在人口達到16億上下的高峰值,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達到準發達國家水平,人均紙需求量達到187.5公斤(僅是90年代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排在末位的水平)時,中國的紙市場為3億噸。
中國紙業的發展成為國家必須認真對待的戰略性問題:這個市場太大了,中國既承受不起過高的進口依存度,也沒有理由放棄支持國內資本占據國內市場的應有份額。畢竟現代化的紙業不是難以企及的產業。這個產業的“第一車間”即林業也太大了,大到幾乎可以覆蓋四分之一宜林荒地、覆蓋3%的國土(按2億噸紙估算),中國沒有理由不充分重視其發展。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紙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紙業“可持續競爭優勢”首先來源于“大量的低成本木材”。中國紙業要與外資競爭,不能不首先從“第一車間”開始。紙業可能成為新世紀前十幾年支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主要產業之一:在加速城市化戰略尚未走上軌道并顯現出其擴大、深化市場從而引導投資的強大作用力之前,中國像紙業這樣將長期供不應求的工業部門屈指可數,中國產業政策和產業投資沒有理由不向紙業大幅度傾斜。紙業應該成為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戰略產業。
我們這樣理解戰略產業:它不必是或不僅是對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不必是或不僅是在經濟增長中足以起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但它一定是需要國家這支“有形的手”給予強有力戰略管理的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在產業、行業這個層面上進行戰略管理,直接干預以至直接安排該產業的布局、產業組織結構,直至干預企業的重大投資決策等,是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特定戰略利益和戰略目標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實現時而采取的戰略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