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環保、統計等部門將投入上百萬的人力摸清全國以及各地區污染物排放的底數,并建立國家污染源信息數據庫。此前中央財政已經下達普查經費7.37億元。
環保部門稱,對于普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干擾和弄虛作假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并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污染源調查辦公室負責人朱建平介紹說,查處的依據包括《統計法》和國務院專門為此次普查出臺的《污染源普查條例》。遲報、虛報、瞞報或者拒報污染源普查數據的,可由相關部門處5萬元以下罰款。
環保總局負責人介紹說,我國污染源一直存在底數不清的問題,過去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做過一次工業污染源的調查和兩次鄉鎮工業污染源的調查,那些簡單的數據有很多遺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環境保護形勢的需要,必須通過調查及時加以完善。
工業源是這次普查的重點,工業污染源調查對象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火電、造紙、醫藥、采礦等39個行業。據測算,工業領域的重點污染源全國約有72萬處。生活污染源普查并不是對每戶居民進行調查,而是針對一個區域、某個部門、單位、個體戶等進行的,如住宿業、餐飲業、保養業、醫院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