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教育部發布消息稱,今春開始將在農村中小學建立部分科目免費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教科書只對學校進行配備,由學生在本學期使用,學期結束時歸還學校,供下一級學生使用。
從節約的角度看,免費教科書可以走向循環使用。但從實際看,這一方案,卻受制于諸多因素掣肘。這里不妨試舉幾點,其一,免費教科書如何才能循環起來?
一本教科書,歷經一學年,誰能保證在這其中,教科書能完好無損?那些大意損壞或丟失教科書的學生,是否要向他們征收懲罰性書款?而且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用過的書還有繼續復習的作用。書歸還學校了,到時,怎么復習?
其二,如何給下一年級學生使用?誰愿意使用那些舊書?即使學生愿意,家長也不一定愿意。而且,上一年級的書到了下一年級學生手里,其新舊完整程度肯定有所不同。誰愿意使用那些稍破稍舊的書?由此必然帶來一個現象,那就是這邊學校提供了舊書,那邊家長紛紛找地方買書。對于今天以孩子為中心的家長而言,即使再節約,為孩子買一本新書還是不會吝嗇的。
其三,用于循環使用的教科書,還有一個消毒的問題。書一年用下來,上面的細菌少不了。但書不是衣服,洗洗就可以用,必須經過專業消毒。一筆消毒的費用,可能并不比購新書少多少。由此,對于財政來說,未必能舍下多少錢,反而會激起使用舊書家長的怨氣,造成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不平等的事實。
如果僅從培養孩子節約意識看,除循環使用外,還有其他途徑可以達到。如要求孩子在畢業時把所有用過的教科書歸還學校,這樣,由學校出面,再把這些舊書送到造紙廠。這樣,豈不更好。
誠然,循環使用教科書在國外有先例,但未必符合國情。中國學生看書,尤其是教科書,往往喜歡在書上留一點個人印跡。最起碼為了避免混淆,總要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吧。我看書即有一習慣,喜歡在書上圈圈點點。尤其上學時的教科書上,更是寫滿了自己的心得、老師講課的要點。這其實亦符合教育的規律,有利于加深印象。強求循環使用下,這一中國學生“特色”不是就沒有了嗎?如果說允許“特色”存在,那么這些打下個人烙印的書,能給下一級學生使用嗎?
免費教科書能否循環使用,必須充分考慮國情。即使說,諸多調研論證可行,也應該充分考慮具體細節。最起碼應該考慮到,這些書如何才能完完整整、干干凈凈地留給下一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