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重壓之下,各地中小新聞紙廠紛紛被關閉,而一些具有實力的紙企借此開始重新布局,一系列新的新聞紙生產線相繼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投產。然而,自去年以來,國內新聞紙的毛利率已降至低谷
在2007年前9個月,國內沒有新的新聞紙生產線投產,進入10月,山鷹紙業18萬噸新聞紙生產線投產后,國內一些具有實力的紙企紛紛開始對新聞紙規模的擴張。
緊隨山鷹紙業之后,山東淄博神州萬泰科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兩臺年產共12萬噸的新聞紙生產線也于2007年底投產,而今年初,廣州造紙廠年產35萬噸新聞紙生產線將投產,華泰新會年產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也將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投產……從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會有125萬噸新聞紙生產線陸續投產。事實上,這些還只是剛剛投產和即將投產的新聞紙生產線,而2006年10月晨鳴紙業新建的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和12月華泰股份投產的第二條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都已在2007年達產。
"在新聞紙行業毛利率普遍已降至10%左右,基本處于虧損邊緣的情況下,新聞紙行業巨頭如此大規模地擴張,意在形成行業巨頭,以期改變行業低利潤運行的現狀。"業內人士如是說。
2007年,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重壓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作用下,新聞紙行業的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大,各地中小新聞紙廠大量關停。這對一些大型新聞紙企業而言,正是擴大市場份額的大好時機。隨著企業間兩級分化日益加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新聞紙行業龍頭依靠規模優勢、管理效率,加速擴大產能和市場份額,淘汰無競爭優勢的企業和擠占它們的市場份額,使行業巨頭的競爭格局逐漸形成。
中國造紙學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造紙工業是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行業的巨頭首先要有規模優勢和有效的持續擴張能力。由于目前國內新聞紙價格和利潤率已處于低位,在這輪行業洗牌中,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張只有得到經營成本優勢的支撐,規模擴張才是有效的。而企業的經營成本優勢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經營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經營規模大,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產品出口的能力;二是原料成本有優勢。換言之,只有具備這兩個優勢之一的企業,在這輪行業洗牌中才能通過規模擴張,鞏固和擴大規模及競爭優勢,確立市場地位,最終成為行業巨頭。
而國內新聞紙巨頭若想翻手為云,也并非易事。盡管2007年前9個月沒有新的新聞紙生產線投產,新聞紙產能擴張得以緩解,少數紙企,如岳陽紙業的新聞紙生產線已全部轉產,但是隨著9月份后各大新聞紙企巨頭新的生產線相繼投產,2008年新聞紙產能過剩的壓力將繼續加重。
海關的數據顯示,2007年1-10月,新聞紙提價300元/噸。由于需求不旺,國內新聞紙市場的增速仍然在放緩,目前國內需求年增長率為7%左右,按照2006年361萬噸的年國內需求量,2007年國內需求量約增加2 5萬噸左右。按照目前30萬噸以上的新聞紙單機產能,一臺新增紙機就可以滿足國內的新增需求。而2007-2008年如此多的新增新聞紙生產線,又如何消化?
業內人士稱,從毛利率變化趨勢看,目前國內多數新聞紙企業的毛利率已經下降到10%左右,處于虧損邊緣。只有華泰、晨鳴由于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毛利率還能維持在20%左右。
據了解,為緩解國內供給壓力,2007年我國新聞紙出口量快速增長。統計顯示,2007年1-9月,我國新聞紙出口50.5萬噸,是上年全年的1.58倍,預計2007年我國新聞紙全年出口超過60萬噸。出口市場的打開,一方面緩解國內市場的供求壓力;另一方面,也可封住國內新聞紙價格的下降空間。
然而,壓力接踵而至。就在國內新聞紙巨頭一邊擴大產能,一邊擴大出口的同時,北美新聞紙受到中國出口的影響,價格已呈下滑趨勢。目前,北美新聞紙價格已經下跌77美元/噸,跌幅達12%。而國內新聞紙企業賴以生存的"美廢 "卻一路飆升,造成供應緊張。受此影響,推動國內新聞紙成本始終處于高位,利潤更趨微薄,而這也使得國內新聞紙在東南亞這個主要市場的競爭優勢逐步消失。根據推測,2007年國內新聞紙出口量在60萬噸左右,低于市場的普遍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