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的中國產業界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產業界的許多驕人業績常令我們興奮不已。輕工戰線上的人們對此感受更為深刻:輕工業的發展見證了我們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紙業戰略專家郭永新先生在其個人博客(http://guoyongxin.blog.sohu.com/)上發表了題為《 “可怕的預言”——不只在紙業》的文章。他認為:中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是很多產品處于國際市場的低端,出口產品多是以OEM的形式,能夠在國際上叫得響的高端產品還寥寥無幾,這與要我們實現產業強國的終極理想相比還存在著很遠的距離,F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由《新遠見》雜志社撰著的“可怕的預言”一文,揭開了紙業界許多不為人知、塵封多年的神秘往事,清晰地勾畫出了中國紙業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脈落與輪廓。文章以“力透紙背”的功底與深邃洞察力,對當今繁華紙業背后的規律進行了深刻剖析。作者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為中國紙業喜,為中國紙業憂。
夜深人靜,掩卷長思,一縷沉重的思緒彌漫心底:對于紙業的預言只是冰山一角,“可怕的預言”不只在紙業。
今天的中國產業界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產業界的許多驕人業績常令我們興奮不已。輕工戰線上的人們對此感受更為深刻:輕工業的發展見證了我們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追溯三十年前,中國物資匱乏,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但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商品十分豐富,我們不但很好地滿足了本國的消費需求,而且30%的輕工產品還出口到世界各國,家具、自行車、皮革等十幾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是輕工業的光榮,更是中國的驕傲。
但是驕傲之余,還有那么一些困擾,讓我們不能那么安心:中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是很多產品處于國際市場的低端,出口產品多是以OEM的形式,能夠在國際上叫得響的高端產品還寥寥無幾,這與要我們實現產業強國的終極理想相比還存在著很遠的距離。
今年10月,我在北歐一艘輪船上的免稅店里看到一款樣式不錯的手表,就問店員這個表的品牌是不是Famous(著名的),店員回答說:Not famous, Maybe made in china(不著名,也許是中國制造)。這樣的回答,著實讓我氣憤而又無奈。
看看進出口的統計數據吧,以機械表為例,2006年中國出口機械表1751.19萬只,出口金額3918.9萬美元,平均每件2.2美元,而2006中國進口機械表60.54萬只,進口金額29868.2萬美元,平均每件493.4美元,一只進口表的價格等于220只出口表的價格!
面對這樣的數據,又怎么能讓人的心情不沉重!
一些中國產品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很大程度上是靠“低品質、低價格、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來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這“三低二高型”的產品不僅破壞了環境、浪費了我國大量能源資源,而且還帶來了很多國際貿易摩擦,以輕工業為例,目前涉及造紙、食品、家電、照明、自行車、皮革、制筆等14個行業的55件案子正在應對過程中,案件涉及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韓國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出口之路,我們還能走多遠?
這樣的出口之路,我們還要走多遠?
再看一看國內的內外資比重情況,以輕工業為例,外資企業的個數占到行業總個數的25.5%,但主營收入占到39.3%,資產占到42.2%,利潤占到 40.9 %。而且外資近年來在中國呈加速度擴張態勢。部分行業的跨國公司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營銷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控制我國行業內的優勢企業,進而占領行業的制高點,形成對中國市場的壟斷態勢。如電池行業、口腔清潔護理行業、日用化學制品行業中外資大規?毓尚袠I龍頭企業,眼鏡行業外資收購大型驗配眼鏡連鎖企業形成壟斷的現象應引起高度警覺與重視,這不僅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存問題,而且關系到我國產業安全,電池行業的產品由于用在軍事裝備上,甚至關系到國防安全問題。
與外資的凌厲攻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短視與麻痹。不敢想象,如果內資企業都失去了話語權,中國產業界將會怎樣?中國何時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自己合適的位置?
中國產業的戰略轉型迫在眉睫,中國產業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值得欣慰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已十分重視這一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安全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才是中國產業界的最高理想,這,才是中國產業界的終極目標!
為了實現這樣光榮的目標,就需要產業界的全體同仁,以對產業發展負責、為中國未來盡力的高度歷史使命感,高境界、寬視野,加緊戰略布局,努力發奮圖強。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我們堅信,在中國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產業強國之夢一定能夠實現,我們是可以這樣相信的,產業界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