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批示,10月20日記者赴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就群眾反映的張氏集團造紙廠污染問題進行了調查走訪。
河道變成排污溝,企業稱只是偶爾現象
據了解,前蘭坨村、后蘭坨村、朱莊子村、小河沿村和東新莊村等5個村委會聯合舉報的張氏紙業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樂亭縣古河鄉鄭家橋村北,地處黃秦高速和老灤河交匯處的西南角。
在廠區南邊,記者穿過一片已收獲的莊稼地,找到了群眾反映的老灤河故道——造紙廠排污溝,河道內存有黑臭的污水,部分河道內還滋生了雜草和一人高的蘆葦。一位正站在污水里收割蘆葦的村民介紹說,這條河上邊早就截斷了,沒有來水,河里的水都是造紙廠的污水。記者順著河道走進廠區,遠遠地就看到了車間內冒出的白色蒸汽,聽到隆隆的機器聲。
污水處理設施建在生產區跨過舊河道的東南側,通過兩條管道與車間相連。據張氏紙業有限公司制漿車間主任李泰山介紹,一條是通往污水處理廠的排水管,把污水引到河對岸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另一條是回水管,處理后的水全部打回車間重復利用。記者看到,污水處理設施在運轉中,但氧化溝水泥池外面有大量污水溢流的痕跡,曾經是貯料場的大片空地上,到處都是一洼一片的污水。李泰山解釋說,污水處理設施出現故障時,企業確實向河道內排放過污水,不過那只是偶爾的現象。
官司打了13年,污染卻越來越重,150米深的井水仍有怪味
沿著河道一路向南走,記者發現自張氏紙業有限公司起一直到下游二三公里外的河道內都存有黑臭的污水,部分寬闊地段的河道還形成了污水池塘。
記者隨后來到位于張氏紙業有限公司下游的朱莊子村,正在村邊晾曬干草的村民抱怨說,地里的井水都變壞了,抽出來的水顏色發紅,像蝦油一樣,村民到田里耕種,都要從家中帶水喝。
東新莊村支部書記王雨江介紹,本村有780畝水澆地,現有的18眼水井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從150米深的灌溉水井里抽出的水呈紅褐色,還有一些怪味。他們曾多次找有關單位對井水進行監測分析,色度超標數倍至近百倍,高錳酸鹽指數也超標幾十倍。村里原來每家每戶都是用壓水井,現在早不能用了,4年前投資13萬元打了一口280米深的水井,才解決了全村的人畜吃水問題。
80多歲的老黨員邸連義退休后回到了東新莊村居住。見到記者時,老人泣不成聲地說,“13年了,沒想到變成了這個樣子。1993年建造紙廠,鄉親們從1994年就開始打官司,從縣到市再到省,一直反映到現在,污染卻越來越重。”
據了解,前蘭陀村、后蘭坨村的灌溉水井水質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蘭陀村委會主任李聰遠反映,他們村30眼井有問題,300多畝耕地的灌溉直接受到影響。后蘭坨村委會主任榮風輝證實,村里35眼機井打出來的水呈深淺不一的咖啡色,距老灤河道越近,顏色越重。據測算,如果造紙廠下游5個村莊上百眼機井封井報廢,直接經濟損失將達到300多萬元。王雨江介紹說,這些年他們曾經多次找到縣里,找到企業,要求對造成的污染進行補償,然而張氏紙業有限公司只出資為廠址所在的鄭家橋村打了深水井,周圍其余村莊的賠償要始終不予理會。歷經多次停產治理,至今仍在排污,企業關停遙遙無期
據調查,張氏紙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縣辦國有企業,開始是生料草漿造紙,在經歷了反反復復的關停整改過程后,被改制為張氏紙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年產2.4萬噸熟料造紙。2004年,張氏紙業有限公司因擅自改變熟料紙漿工藝,超標排污,被唐山市列為十大環境違法案件;2007年5月,張氏紙業有限公司因污水外溢,被樂亭縣環保局責令限期整改;2007年10月,河北省環境監察局也做出了責令停產,完善污染治理設施,經環保部門驗收后方可恢復生產的處理意見。但直到目前張氏紙業有限公司仍在繼續生產,當地環保部門對此卻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