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23日專電(駐京記者王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今天向媒體通報,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河南省周口市、陜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襄汾縣和安徽省蕪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流域限批”地區經過認真整改,基本達到有關環保要求,環保總局決定從即日起對其解除限批。蚌埠市、巢湖市、白銀市、河津市(縣級)以及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南濮陽經濟開發區、山東省莘縣工業園區、邯鄲經濟開發區共8個市、縣、園區整改尚未到位,繼續維持限批.
潘岳表示,對于第一批解限的地區,環?偩謱⒊檎{力量開展后督察,對企業是否兌現環保承諾不斷進行抽查,防止污染反彈;尚未解限的地區必須按照環?偩值7項要求,加大整治力度,一日達不到有關要求,一日不解除限批。
潘岳說,2007年7月初,環?偩謱S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長江安徽段水環境污染嚴重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施“流域限批”,暫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環經濟類以外所有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同時對38家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兩個多月內,各地共清理1162個違法企業和項目。其中已關停400個,停產整頓249個,限期治理102個,追繳排污費7.25億元,增設了19個環境執法督察機構。
潘岳說,上述解限地區在整改工作中,結合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當地環保工作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如巴彥淖爾市針對高能耗及冶煉行業、造紙行業、選礦行業部署15項整改內容,關停取締了烏拉特前旗中建冶煉公司等66項未批先建、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清理廢除28個相關“土政策”;周口市對76家重點違法排污企業分別采取關閉、停產治理、限期治理、掛牌督辦等措施,同時清理了62條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土政策”,對174家“掛牌保護”企業實施了摘牌;渭南市對全市渭河流域所有造紙企業進行整治,對4家未能達標排放的化工企業實施停產治理,對2家落后化學制漿生產線實施關閉,同時清理13個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相關文件;襄汾縣關閉淘汰了80個小洗煤、小選礦、小化工、小再生紙項目,提前淘汰總資產超過20億元的機焦、生鐵、洗煤、精礦粉等落后產能。
潘岳最后說,當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形勢非常嚴峻。此次“流域限批”中,各地方的高度重視和迅速整改值得肯定,但限批畢竟是一種特殊行政手段,限批地區也只是全部地市中的一小部分。要從全局上解決問題,還需要依賴如規劃環評、環境經濟政策等常規化、系統化的制度。環?偩謱⒃谥贫冉ㄔO方面進行不懈的探索,為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制度體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