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僅僅是洞庭湖治理的第一步,234家造紙企業雖然實現了關停,但整治污染不等于造紙行業在洞庭湖區全面退出。接下來的任務,是統籌規劃,提高市場準入,推動產業升級,這才是綜合治理中的關鍵環節。
“加減法”規劃出臺洞庭湖的蘆葦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湖區每年可供造紙用木材約500萬立方米,大約可生產木漿125萬噸,洞庭湖的水文和水動力條件在全國湖泊中也最為優越,湖水換水周期短,自凈能力較強。由此,湖南省造紙業名列全國第八,洞庭湖區紙和紙板產量占到全省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基于這些優勢,在關停后,湖南省對洞庭湖區造紙業提出了“統籌規劃、控制總量、淘汰落后、扶優扶強、保護生態、清潔發展”的結構調整規劃,決定在做好繼續關停環保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造紙工藝“減法”的同時,做好“加法”,有選擇性地扶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做優做強,擴大產業規模,并在確保環境質量的同時改善造紙工藝!凹訙p法”的理念最終促進了湖區造紙行業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環保紅線”逼企業提升工藝在新的結構調整規劃中,按照洞庭湖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的要求,湖南對湖區造紙行業劃定了“環保紅線”:所有造紙企業必須做到噸紙化學需氧量排放控制在國家標準以下(噸紙0.041噸),力爭達到噸紙0.03噸的排放水平。在這條“紅線”下,意味著所有恢復生產和新上造紙項目必須具備堿回收裝置和終端廢水處理設備等環保設施。
可現實是,洞庭湖區一般小紙廠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企業治污設施不完善。要提升產業能級,首先就要革新技術工藝,使企業達到環保標準。
于是,與“治污風暴”同步,企業一大批技改項目紛紛上馬,有的企業淘汰了蒸球制漿工藝,采用草類原料預浸、低溫快煮、連蒸制漿等新工藝,提升了產能;有的企業引進蒸煮黑液堿回收技術、綜合廢水生化處理技術等新技術,降低了污染。目前,常德紙業、雪麗造紙公司的堿回收技改項目已全面竣工,金北順紙業、林源紙業、金太陽紙業的堿回收裝置也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仙桃紙業的治污設備已全部到齊,準備安裝……
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規模小、生產能力低下是洞庭湖區造紙企業的又一短腿,數據顯示,2006年,湖區造紙企業年均產量僅有0.48萬噸,遠遠低于制漿21萬噸、造紙9萬噸的世界平均規模。要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必須擴容企業規模,做大做強。
泰格林紙集團是此次“治污風暴”中僅有的2家未被關停企業中的一家,目前該企業30萬噸/年的溶解木漿項目已啟動在即,同時與中冶集團聯手,準備上馬50萬噸/年的楊木化機漿項目,這家占據湖南造紙行業“半壁江山”的湖區造紙業老大,將未來三年的目光瞄準了“全國三強”。
事實上,在新的規劃中,洞庭湖區造紙業對“規!币呀涙i定了未來發展的目標:到2010年,形成制漿能力195萬噸、造紙能力350萬噸的總體規模,同時調整產品結構,重點培育印刷文化用紙、新聞紙、生活用紙、紙杯原紙等優勢產品,并積極開發特種產業用紙、高檔白板紙、白卡紙、銅版紙等,形成高、中、低檔紙品協調發展的格局。在這一思路下,一批優勢重大項目正在加緊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