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團在雅實現林漿紙一體化
按照金光集團的在雅規劃,未來3年,通過技改和增加新的生產線,該生產基地將達到年產量30萬噸商品紙漿的發展能力,并逐步實現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生產廢棄物
循環再利用
如果將林漿紙一體化比作大循環,那么,這個循環則是由無數個小循環組成,生產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便是其一。
制漿企業有“三廢”令人頭疼——廢水、廢氣、廢渣,也正是這三者,讓很多制漿企業的發展與環保,幾乎一直處于對立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大部分企業選擇了犧牲環境。
“金光集團不會!”金光集團四川事業區總經理石朝漢肯定地說,“在污染治理上,處理的結果一般都會高于國家標準!
若將這些所謂的廢棄物利用,不但不會污染環境,還能轉化為能源,降低生產成本,正所謂循環經濟。
在雅接手經營后的金光集團,對原制漿廠的生產情況,做了摸底調查,情況卻并不如意。
去年,該廠工業鍋爐、堿爐的廢氣排放,達到了環保標準,但因為技術的不先進和除塵器等設備存在一些問題,有時,廢氣的排放依然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硫酸鹽制漿帶來的尾氣,會讓廠里職工覺得空氣難聞;日漸累積的白泥,不知堆放在何處……
“在‘三廢’的處理設備上,缺什么、改換什么,馬上補!”石朝漢果斷地做出了決定。
接手經營,穩定生產后,金光集團馬上開始了對廢棄物的處理——能馬上解決的問題立即著手;其余納入公司規劃,有計劃地逐步改善。
按照金光集團的規劃:增加廢氣回收裝置,生產過程產生的尾氣會被全部收集,送到堿爐燃燒并轉化為熱量和生產所需的化學品;通過技術改造,使生產每噸漿紙的用水,從150噸降低到50噸,再加大對廢水的處理費用——這已是國內領先水平;煤灰、白泥等廢渣的利用,則與制磚廠、水泥廠合作……
令人頭疼的廢棄物,搖身一變也能創造出經濟價值,同時,也達到了環保要求。
變廢為寶
技改是關鍵
廢棄物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技改是關鍵。
如果說上百萬畝原料基地的建設,為林漿紙一體化發展提供了保障,那么,對于一家產品以紙漿為主的制漿企業來說,使生產廢棄物變廢為寶的主要推動力是技改。
金光集團在雅發展的規劃中,無論是今年年底前完成漿紙年產量5萬噸到8萬噸的技術改造,還是2010年達到30萬噸的漿紙年產量,技改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如,該廠負責技改的相關負責人楊安慶表示,在今年年底前將完成的蒸煮改造,由熱噴放改成冷噴放,耗氣量減少一半——廢氣的排放會減少,而且,每噸成品漿紙的生產成本也會節約50元左右。
實際上,作為提升企業競爭能力的技術改造,在企業降低成本、擴大產能、節能減排中,都充當著重要角色。
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金光集團在雅還將完成堿爐的改造,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蒸發效能,然后,將每天處理300噸固形物,提升到400噸至450噸……
在這些技術改造中,該廠的年產量將提升到8萬噸(增加3萬噸),而目前大家見到的污染——冒煙的煙囪等現象,都將得到很好的改善。
據悉,在生產過程中,金光集團通過環保設施建設、引進先進技術、科學管理,讓造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至最低。目前,金光集團在華企業在這一項目的投入上,已高達40億元人民幣!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
林漿紙一體化
發展大循環經濟
生產過程有小循環圈,在金光集團,還有大循環經濟圈——林漿紙一體化。
作為當今世界造紙工業普遍采用的發展模式,林漿紙一體化將培育原料基地、制漿、造紙與銷售結合起來,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從加大源頭林木高產和林地生態保護的研究,到全過程的資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循環控制,再到產品的最后銷售,都有專業人員負責——產業鏈上的每項又都形成了一小循環圈。
通過“植樹造林及制漿造紙的綠色大循環和廢物再利用等小循環”,把污染嚴重的傳統漿紙業,轉變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新型綠色環保產業——這個金光集團在華制漿造紙業的發展模式,也將在雅變成現實。
金光集團的發展理念,是希望通過引入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和技術,以及規;纳a方式,促成中國紙業從傳統向現代化的革新;同時,通過自身的環保實踐,將綠色紙業觀念引入中國——在這個過程中,雅安已是其中一份子,并正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