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許多地方污染嚴重,這既是治污產業的最佳“市場機會”,也是治污技術的“超常規發揮時機”;我國許多地方在發展與保護兩難之間徘徊,按道理,這也是富有“發展智慧”的專家出謀劃策的良機。然而,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后發現,在遭遇污染防治問題時,科技往往呈現出令人憂慮的“缺位”狀態。
小小麥秸難住幾個省區
河南、陜西、河北一帶盛產小麥,一公斤小麥大概附帶“出產”一公斤的麥秸,因此,麥秸的產量也很大。農民處理麥秸,最簡便的方式是焚燒,不允許焚燒之后,麥秸如何處理,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
焚燒麥秸制造嚴重的空氣污染,河南為了阻止農民焚燒麥秸,出臺了重罰的措施,發現一起,罰款一萬元以上;陜西的一些地方政府,出動巡回監察車。但就是這樣,也堵不住濃煙四起。
陜西省人大環資工委副主任李怡霞對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談起麥秸問題時說:“堵肯定不是辦法,必須疏導。處理秸稈最好的辦法是還田,這樣對恢復地力,尤其恢復土地的有機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聽說河北、北京一帶在推廣‘保護性耕作’也就是免耕法,直接把秸稈覆蓋在地面上,既保持水分、清除雜草,又還田了有機質,但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人在我們這邊推廣。其實想起來也不難,有臺機器把秸稈粉碎,加速其腐爛的速度,我想農民還是會歡迎的。但現在沒有這樣實用的機器!
除了還田、氣化、堆肥、做飼料、生產食用菌之外,秸稈另一條好出路是造紙,從原料供應來看,麥秸造紙的“環保度”要遠遠好于木頭造紙。過去,河南、陜西一帶草漿造紙也消耗了不少麥秸,但由于麥秸造紙造成的污染大,許多地方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下了狠心,出臺死政策,凡是草漿造紙一律關停,凡是新上馬的項目涉及草漿一律不批。河南省環保局局長王國平說:“我們也覺得這不是辦法,如果國家出面組織技術攻關,聯合專家和企業,在幾個省同時組織實施,爭取早日把草漿造紙的治污技術問題解決好。相信只要集中力量,總會找到技術方案。現在大家都在期盼,只是不知道誰會來牽頭!
污水治理為何全是
“單一技術”
到今年年底,河南所有的縣級以上城市都要建設污水處理廠;到2010年前,陜西沿渭河的54個縣市也都要上馬污水處理廠。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在采訪時發現,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廠,都是采用集中的方式進行工程治理;所采用的技術,幾乎都是國外引進的,甚至曝氣池所用的鼓風機,也都是進口;許多國內的“環保技術公司”,做的業務,不過是配合業主進行技術選型和系統集成。
全國人大環資委巡視員何嘉平認為,污水處理本身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這對刺激我國的技術創新是個最好機會;然而,許多地方并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探索,而是一味地采用統一模式,都是鋪設管網,把污水統一到某個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其實,許多城市的地形條件并不相同,分散式處理也許更合適。污水處理除了生化技術,還有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等,完全可以配套組合使用,以達到最佳治污目的,F在許多河流已經沒有了天然來水,完全靠污水來做水源,污水處理廠排放的水,即使得到最好的處理,用地表水的標準來衡量,也仍舊是“劣五類”,對這樣的水,應當設計出更合理的治理和利用的技術,而不應該一味地依靠已經有的“成熟技術”。
誰能幫生態好的地方
“突破發展”
陜西在制定發展策略時,把全省大體分為三大類,關中地區,利用傳統優勢,率先發展;陜北地區,利用資源優勢,跨越發展;陜西地區,利用生態優勢,突破發展。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林濤說:“現在我們最愁的,是陜南安康、漢中、商洛這三個地區,如何突破發展!
污染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而最好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式,就是發展技術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高、生態傷害低的綠色產業。陜南的三個地區,屬于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漢江的上游地區,漢江70%以上的水都來自這里,因此,水質保護的任務非常重。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態本來就不算好,在保護任務如此繁重的情況下,如何尋找到發展之路?
陜西省環保局局長何發理說:“我們的夢想是讓上好的生態成為優勢競爭力,化生態優勢為競爭力優勢,化競爭力優勢為產業優勢,化產業優勢為經濟文化優勢。但是,突破口在哪里?總不能為了保護什么都不干。生態移民也不可能,畢竟‘就地致富’是最好的發展方式。這就需要發展智慧了。我們很希望有‘高級智囊團’能為我們出謀劃策。”
污水處理廠正在對污水進行集中式處理。劉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