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波 王文志
7月11日下午,一場瓢潑大雨沖刷著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迷蒙雨霧中,數十根矗立的煙囪吐著濃煙,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異味。記者冒雨穿行在該鎮境內的陽河兩岸,只見泛著五顏六色油光的污水順著暗渠滾滾而下,直撲小清河。
一群老百姓氣憤地對記者說,全鎮從里到外明明沒有一塊干凈的地方了,卻頭頂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山東人居環境范例獎”等上百項桂冠,并且還在繼續制造著污染。
“形形色色名不副實的榮譽已經慣出了一個‘污染大王’,別再不負責任地給大王鎮亂戴‘高帽子’了!”當地一名干部說。
境內有山東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大王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南部,總人口8.7萬,是全國百強鎮。說起工業發展,大王鎮干部頗為自豪。全鎮現有三家全國500強企業和兩家上市公司。2006年,該鎮利稅、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等各項經濟指標均位居山東省鄉鎮前列。
當地人告訴記者,大王鎮工業是上去了,但不少骨干企業等都屬重污染行業的企業,鎮內已找不到一條清澈的河溝了,空氣污染也很嚴重,地下水污染更是讓人憂心。
記者初到大王鎮,感到整個鎮區彌漫著一股臭味。周莊村村民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味道,只是經常在夜里12點至凌晨3點多,臭味會加重,臭蝦醬味的廢氣經常把睡夢中的居民熏醒,夏天關上窗戶也無濟于事。
記者在該鎮陽河暗訪,發現河底下的暗渠中污水在嘩嘩地流淌。記者在田門村附近的一個尚未封閉的污水口呆了近一個小時,開始只是感覺惡心、頭痛,不久就忍不住嘔吐。
被嚴重污染的另一條河流是織女河。一位村民說,以前織女河波光粼粼,有時候螃蟹、烏龜晚上能爬到村民的院子里。河岸邊的井水也特別甘甜。陽河有水的時候也是魚游蝦戲。后來這兩條河漸漸變得骯臟起來,魚蝦絕了,水鳥飛了,連井水也不能喝了。韓橋村村民向記者反映,從井里抽取的水看著干凈,用這種水做出的米飯卻渾黃僵硬且有點爛樹根的味道。村民說,干凈的開水壺不到10天就會結出厚厚的水垢。記者查看了多戶村民家中的水壺,伸手在壺里摳一圈,就能摳出一小把白色的污垢。
去年4月初,山東省有關部門組織暗查,取樣監測大王鎮外排水水質的織女河三座樓斷面,COD高達580mg/L,超標2.87倍,織女河成全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在幾個村采訪,村民告訴記者,大王鎮區幾個村莊肝大、腫瘤等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華泰紙業附近的高卜紙村村民告訴記者,2000年以來,村里的癌癥發病率比以前提高了許多,不少村民先后染上了肝癌、食道癌、胃癌等疾病。自1999年以來,村里死亡50多人,其中近30人死于癌癥。現在還有六人已被查出患有癌癥。“癌癥患病率的正常值是0.05‰,而我們村的癌癥發病率達到了2.5‰,是正常值的50倍!”
造紙、化工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據當地人反映,華泰紙業內部有10多口深井,日夜不停地抽取地下水。連年超采使大王鎮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機井深度不斷增加,迫使農民多次更新機井和提水設備。1983年至1988年,大王鎮以打30米至40米的淺井為主。1988年起,逐步開始打80米左右的中井。1995年始,要打80米至150米的中深井。目前,需要打200米至300米的深井!叭绱送钢Y源,大王鎮10年后將基本無地下水可用!”
“分明是睜眼說瞎話!”
說起環境問題,該鎮一些干部很不高興。大王鎮黨委宣傳委員卜春燕和記者見面后的第一句話就是:“工業發展快,有污染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啥值得大驚小怪?你們記者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大王鎮,應該多看看這里的成就和獲得的各項榮譽!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多年來大王鎮污染嚴重,老百姓怨聲載道,該鎮頭頂卻罩著越來越多的光環。據鎮黨委領導介紹,近10年來,該鎮獲得了國家、省、市和縣以上各部門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100多項,其中與環境、衛生、生態有關的榮譽30多項。
最讓大王鎮干部引以為豪的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等10余項“國字號”桂冠。這些榮譽牌匾在鎮政府會議室墻壁上一字排開,煞是氣派。而省、市、縣級授予大王鎮的榮譽稱號不勝枚舉,都沒有公開展示的機會。
廣饒二中地處大王鎮,該校一位教師告訴記者,根據2004年的一項調查,這所學校學生的肝大發病率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0.23%上升至10.95%。據反映,鎮區周邊幾個村已連續四五年很少有人體檢合格應征入伍。
去年3月,大王鎮被山東省建設廳授予“山東人居環境范例獎”。據了解,這個獎項在山東省人居環境建設評價方面最具權威性,目的是表彰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城市、單位和個人。鎮領導稱,這是大王鎮全面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強人居環境建設、精心打造“綠都銀鎮”品牌結出的碩果。
然而,該鎮一名群眾說,只要從東青高速公路路過大王鎮,一股臭氣就會撲面而來。鎮上有近40個大煙囪,整天冒黑煙,熏得到處都是灰蒙蒙的。鎮區居民在室外晾衣服,經常是一夜間就落滿灰塵,居住在如此環境中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而在山東省環境保護局命名的“2005年度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名單中,大王鎮竟赫然在列。
另據了解,一家名為“綠色中國建設工程(綠盟)”的非官方機構,竟然在其網站上公開宣稱:大王鎮是締造綠色品牌城鎮的“始作俑者”,將成為“綠都銀鎮”品牌的樣本!對此評價,大王鎮也極為看重,提出了“加大環保力度,打造最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建設現代化‘綠都銀鎮’,實現經濟與環保共贏”的口號。
該鎮一名干部說,大王鎮黨委、鎮政府特別看重各種榮譽,每次捧回一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不是對照這些榮譽找差距,而是通過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宣揚。對于這些榮譽,政府官員叫好,老百姓卻不買賬。
“這分明是睜眼說瞎話!”該鎮一些農民說,“什么叫環境優美、適宜人居?最起碼是沒有臭氣,沒有污水了。大王鎮的工廠這樣大量排放臭氣、污水,環境能優美嗎?即使是在某些部門眼里是優美的,但在咱老百姓的眼里,大王鎮的環境是污濁的。因為它每天都在嚴重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危害著健康!
大王鎮干部對記者說,群眾對上級授予的各種榮譽并不是一概否定,但對鎮里獲得的一些榮譽稱號,還是有些想不通。比如,大王鎮黨委曾多次被上級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這一點引起當地不少群眾質疑:大多數老百姓長期喝不上干凈水、呼吸不到清新空氣的地方,其所在地黨組織的先進性體現在哪兒?
榮譽稱號成了污染企業的“遮羞布”
與大王鎮一些干部群眾座談,他們的一個共識是:大王鎮的污染固然與前些年的大環境和歷史原因有關,但不是所有發展快的地方都一定污染嚴重。從很大程度上講,大王鎮愈演愈烈的環境污染,是被形形色色的榮譽慣出來的。
“大大小小100多個頭銜整整齊齊地擺在大王鎮的前面,就好像100多頂極不適合的大帽子扣在一個漠視生態環境的人頭上——頭重腳輕,馬失前蹄也就不足為怪了!睆V饒縣一名執法部門的干部分析說。
這名干部說,這些年來,大王鎮坐擁上述睹之耀眼、敲之有聲的榮譽牌匾,如同擁有了“監督豁免權”,不僅上級政府部門一般不敢輕易對他們說個“不”字,甚至輿論對他們也是只“添彩”而不隨意“抹黑”。包括環保局在內的執法部門,到大王鎮調查處理問題前都得掂量掂量:這會不會讓人看成是“砍旗”“打擊先進”?因此眼看著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而不敢下手。久而久之,大王鎮難免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出一種唯我獨尊、誰奈我何的“大王氣概”。
金嶺集團是大王鎮響當當的骨干企業。2003年,該集團未批先建三萬千瓦時熱電廠,山東省環保局放了金嶺一馬,2004年為其補辦了環評手續。2006年,沒經環保部門批準,該集團又擅自開工建設年產16萬噸燒堿項目,開工一年后,才拿到省環保局辦理環評批復文件。嘗到違法違規建設“甜頭”的金嶺集團,今年又在廣饒縣丁莊地區上馬年產60萬噸燒堿項目,環評、項目備案等手續尚未辦理,就開始征地和“四通一平”。就是這樣一個企業,有關部門還不遺余力地支持其盡快上市。
廣饒縣一名知情人告訴記者,榮譽稱號使該鎮一些污染企業獲得了一塊“遮羞布”,用它掩蓋污染比任何東西都管用。近幾年來,大王鎮為數不少的新建擴建項目未及時履行環評和“三同時”驗收手續,不少企業違規試生產時間長達兩三年。
大王鎮一些群眾說,該鎮的污染不是一天兩天了,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如果上級機關對這里的污染問題不是屢屢“貼金”,而是多說一些“不”,大王鎮也不至于“病”到今天這個程度。正是一次次被“加冕”和一味地放任和遷就,使大王鎮滋生了依“名”賣“名”的毛病,成為監督制約的“盲區”,一些企業排污肆無忌憚,根本不顧忌受害群眾的怨怒。
群眾反映,對于環境污染治理,大王鎮甚至搞起了“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陽河是大王鎮的一條過境泄洪河,在該鎮境內全長15公里。去年,大王鎮把陽河治理列為2006年“八件實事”之一。政府投資3600萬元,群眾集資400萬元,其中華泰紙業捐款65萬元,華泰紙業董事長李建華個人捐款30多萬元。該工程的核心內容,不是從根本上治理河水污染,而是在陽河底下修了兩條暗渠,讓污水從暗渠流到下游,從而實現“河中清水流、污水暗渠走”。
對此,卜春燕的說法是,陽河的污水都來自上游,我們沒有責任替他們治理,所以讓這些污水通過暗渠流到下游。但記者在陽河大王橋等暗渠施工現場發現,大王鎮修了十幾個地下污水管,工程竣工后,這些污水管將隱藏在地下,表面上看不到,但是鎮里的污水卻可以悄悄排進陽河暗渠。陽河兩岸群眾說,暗渠全部完工后,企業排污就更加隱秘了。
據了解,大王鎮一直在建設一座日處理污水能力三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工程總造價概算為6000萬元,這項工程喊了多年,最遲本該在2006年12月建成,但竣工時間一再推延,至今仍沒有建成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