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莊電一)“寧夏應該盡快立項,在銀川建設西夏印刷博物館!弊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張懷武向本報記者發出這個呼吁。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曾為世界文明和社會發展作出過許多重要貢獻。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列的活字印刷術,即為其中之一。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我國北宋“布衣”畢昇,發明時間是在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不僅有明確記載,而且真實可靠。但是,長期以來,畢昇的發明一直沒有相應的印本佐證,現存活字印刷品都是明代以后的,以致有人對畢昇的發明提出異議。
在國外,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認為,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是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時間是十五世紀中葉(公元1440-1450年),而這比我國北宋畢昇的發明要晚400年。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真的被束之高閣、沒有推廣應用嗎?我國真的沒有早于明代的活字印刷品嗎?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西北的寧夏、甘肅等地陸續發現了大量西夏文雕版、雕版印刷品和泥活字、木活字印刷品。其中,1991年在賀蘭山拜寺溝西夏方塔廢墟中清理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經文化部組織專家鑒定,被認定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從而將原來認定的活字印刷發明和使用的時間提前了100年,也就是從傳統說法的元代提前到了宋代。最近,寧夏考古研究所在對去年于賀蘭山山嘴溝出土的文物進行整理研究時發現,佛經《妙法蓮花經集要義鏡注》末頁的題款,竟記錄了參與印刷的人名及工作分工。這是西夏時期使用活字印刷書籍的直接證據。所有這些都說明,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后,不僅在宋朝被成功運用,而且被迅速傳播開去。就連與北宋長期對峙的西夏,也很快就接受了這一科研成果,而且將它用于西夏文印刷。活字印刷術作為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為了展示中華文明和燦爛文化,推動印刷技術和印刷史研究,保護、收藏印刷文物和史料,開展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張懷武等人建議盡快在西夏古都銀川興建西夏印刷博物館,集中收藏、展示西夏印刷文物和史料。博物館內,可設立印刷模擬室,展示雕版、活字印刷工藝。可設立印刷實驗室,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親手操作,使他們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