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倫于公玩105年發明了造紙術,研制出了世界第一批植物纖維紙。
蔡倫發明的這種紙不但逐步取代了東漢社會不便于人的縑帛和竹簡木牘,而且引發了全世界范圍內的一場書寫材料的革命,它不但催生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的許多“盛世”,而且在向全球各地傳播的時候,使歐洲文藝復興如虎添翼,在資本主義誕生過程中,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影響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世界的進程。蔡倫的偉大發明、蔡倫的首創精神、蔡倫的人格魅力以及蔡倫為人類作出的貢獻,讓我們高山仰止——蔡倫站在全球的峰巔。別冷落了這位世界級的人物。
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首創出了植物纖維紙,他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凡偉人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他能夠恰到好處地順應歷史的潮流,善于把握機遇。此所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蔡倫就是這樣。
正當東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并派大臣蔡西行迎佛的前夕,一代偉人蔡倫降生。明帝迎西方佛當然是為了圓夢,但也有些許別的意思,他要看看那法力無邊的經文到底寫在什么材料上,因為東漢的書寫品太不方便使用了。蔡憚邀請了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入華,以白馬馱運佛經至河南洛陽,建寺藏經布道。誰料想,這神圣的佛家經典竟然是樹葉(貝葉)做的。這種做經卷的書寫材料和東漢社會當時用來寫字的材料相比,并無優勢,它質脆易碎,不便保存,佛的光圈亦不能使它垂之久遠。這使東漢朝廷多少有一些尷尬。東漢前期的社會,正在急著尋找一種全新型的書寫品,因為那用來寫字的竹簡木牘實在是太笨重了,而絲織的薄絹價格又太貴,一般老百姓哪里買得起。西漢末王莽的折騰和群雄逐鹿,使民生凋敝,國家贏弱,劉秀政權一統天下后,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生產力大大前進了一步,顯示了繁榮的態勢。當時朝野寫書、讀書之風很盛,像大家熟知的許慎的《說文解字》、《五經異義》、班固的《漢書》、王充的《論衡》以及《九章算術》、《民月令》等都是那個時期產物,都是那個時期人們爭相傳閱的讀物。民間的人們渴望有價廉物美的書寫材料。前期的東漢政府重視文化教育,在整理編輯圖書典籍方面,官方對改革書寫材料顯得尢為迫切。同時,東漢釋放奴婢,生產關系的改善,可為造紙提供勞力。東漢的手工業和農業機械制造業也很發達,杠桿、畜力與水力驅動杵臼與冶鑄農具可為造紙提供動力和器具。
東漢生產力的發展還表現在種植上。東漢前期麻的產量很大,麻織品廢料的再利用可為造紙提供豐富的原料。我們說,所有這一切因素成全了蔡倫,蔡倫正好利用他尚方令(主管皇家作坊生產的官吏)的職權實現發明造紙術的抱負,為眾生帶來福祉。出現在東漢時代的造紙術和植物纖維紙,是歷史的潮流沖刷出來的尢物。蔡倫是這個發明的發明人。他以敏捷的頭腦和超常的智慧趕上了上天的賜與,上天把他的位置就鎖定在俗世的頂峰,而歲月也沒有虛設。蔡倫有幸,蒼天有幸。
“不識廬山真面目,中緣身在此山中”。今日,我們被各種各樣的紙片包圍著,我們覺得那些紙片平淡無奇。倒是我國古代的和國際的一些哲人對紙的認識最深,他們對紙的發明和紙的作用極盡贊美之詞。蔡倫封葬地漢中洋縣的清代大學者童顏舒就有詩贊曰:“漢川修竹本如蓬,造紙神奇創蔡公”,美國《芝加哥論壇報》也曾在1983年3月10日載,蔡倫發明的造紙方法,中國對發明紙所做的探索,“可以同美國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相提并論”,前蘇聯造紙教授蘇赫曼在《造紙學》一書中說得更明確:“中國蔡倫在一千八百年前發明了紙,其他任何發明對文化發展的促進,都不能和紙相提并論”。
公元105年,身為宦官頭目中常侍并兼任尚方令的蔡倫,“閉門絕賓,暴體田野”,歷盡千幸萬苦終于琢磨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造紙術,研制出了第一批用廢麻和樹皮做原料的植物纖維紙,從此天下莫不效仿。經過實踐的檢驗,蔡倫發明的“蔡侯紙”作為一種全新的書寫材料,很快被皇族顯貴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雅俗共賞,獲得了朝廷的首肯和民間的普遍認同!安毯罴垺币云漭p薄、光滑、潔白、便宜易得、便于揮毫為特征,將流行于世千百年的竹簡木牘和絲質書寫品塵封,一場書寫材料的大革命摧枯拉朽。蔡倫就是這場大革命的領軍人物。這場革命首先從中國東漢開始,3世紀時波及到朝鮮,日本。8世紀時,到了阿拉伯,十字軍東征后到歐洲,最后到了美洲。這場革命,就全球而言,雖然過程緩慢,但效果顯著,它推動了全球文明的發展,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引發這場世界大革命的就是中國的最杰出的人物蔡倫,引發這場世界大革命的核心事物就是極具個性特點的無他物可以替代的植物纖維紙。世界震驚了—人們仰望著站在寰球峰巔上的蔡倫的英姿,對籠罩在他身上的神秘的光環揣度著,并由衷地贊嘆!中國的史書上講,漢武帝批閱奏章,每次必須由兩名大力士將奏章抬到龍案上去。這需要抬的奏章,就是由竹簡編成的“冊”。成語“學富五車”說的是戰國時宋國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出門講學訪友,必帶五牛車的書,后稱某人有學問為“學富五車”。實際上,五輛牛車拉的全是竹簡,它們合起來充其量不過幾本長篇小說的體量。現在一個兜就背走了。此例足見無紙時代中國文化交流不易的程度。中國造紙術在西傳之前,西方世界的思想交流、文化保存和傳播也是極為艱難的,這種艱難的程度并不亞于中國的無紙時代。那時歐洲人主要是在經過加工的羊皮上寫字的,人們稱其為“羊皮紙”。這種羊皮紙雖然光滑耐久,但是價格昂貴而且容易起皺。在古埃及的文化史上,出現了尼羅河岸的蘆草制成的“紙草紙”。印度則有棕葉制成的書寫品——貝葉紙!凹埐菁垺、“貝葉紙”均不便流傳不便保管。所以美國的歷史學家Michael Hart說:“如果沒有蔡倫就沒有紙,我們很難想像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么狀況!睔v史是辯證的,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去探求,去總結,去吸取。嘗過無紙之苦,我們就會倍覺有紙之甜。蔡倫的造紙術是從12世紀到14世紀之間先后傳到歐洲諸國去的。歐洲從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的產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而使歐洲的文明程度迅速增高。請注意,文藝復興的書寫載體—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植物原料質地的紙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幫了大忙,使它如虎添翼。以西羅馬帝國滅亡為起始標志的歐洲中世紀是最野蠻的、人們思想被嚴重束縛的時期,這個保守落后的年代持續了千余年之久。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正當歐洲千方百計捆綁人們手腳,大搞禁欲主義、大搞經院哲學和神學傳統教條的時候,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社會,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卻正在大行其道,民族文化正在以其為載體促進著國家的繁榮和進步。這一時期中,不乏“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應該說“紙文化”功不可沒。這一時期中,蔡倫發明的紙還惠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阿拉伯,對這些國家與地區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東方的中國日益發達,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遙遙領先。西方的歐洲日益滯后,國家衰微。中世紀末期造紙術傳到了歐洲,歐洲進步了,發達了,卻將原本發達的領先于世界的東方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后頭。中國要反。撼顺浞诸I略紙的神奇之力,還要查查對“紙文化”重視的程度。千萬莫要忘記世界歷史上的這一章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書寫材料的變革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表象的文化傳播的便利,它帶動的是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各個領域的進步,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繁榮,歐洲如此,中國和世界都如此。這使我們在仰望寰球巔峰的時候又多了幾分自豪,對高山之巔的偉人蔡倫又多了幾分敬仰。
二、蔡倫的發明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蔡倫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人類精神財富寶庫中一顆最璀璨的明珠,蔡倫精神闡釋著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傳統美德。他的整個人生及整個發明的過程都為理性的光芒所照耀。我們今天看待蔡倫和蔡倫造紙如若認識不到或者不重視這一點,那將是我們極大的悲哀。
蔡倫的精神財富是一座儲量豐富的大金礦。
南朝宋人范曄撰的《后漢書》上寫到:“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蔡倫的當代官修史書《東觀漢記》上也明確地說蔡倫蔡倫“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官司方和民間的史書上都強調了蔡倫造紙是“造意,”“造意”即“發明創造”之意。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是蔡倫精神財富這座大金礦中最足赤的金。任何發明創造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都是受事物的環境、發明者的實踐和個人的天賦影響而導致的。蔡倫發明造紙術也是這樣。蔡倫13年時,被朝廷從偏遠的西南征入皇官當宦官,歷事五代帝王,可以想像,宮中堆積如山的竹質簡冊,十分笨重,搬運非常吃力,而且常因編織簡片的線朽斷,使簡片順序錯亂致難以整理,諸如此類都是蔡倫萌生尋求先進書寫材料最直接的原因。肯定地講,朝野內外的人們也不是沒有想到,大家都在飽受著書寫不便的煎熬;蔡倫想到了,而且做了,成功了,他在民間走訪,尋找原料,反復實驗,在宮廷中,潛心鉆研,都是他為這個萌動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蔡倫將主觀和客觀很好地統一在了一起,將理念和行為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經典的做法,對今日也有指導意義。
蔡倫創造的精神財富還有他對中華民族與全人類吃苦耐勞美德的傳承。蔡倫從兼任皇家尚方令始,至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止,共經歷了十多個春秋。十多個春秋,不算短。反復采集篩選造紙原料,反復實驗造紙方法,個中的辛苦難以言說,在今陜西省洋縣龍亭鋪流傳著的蔡倫發明紙的諸多傳說,形象地向后人訴說著這一切。蔡倫沒有淺嘗輒止,在十多個年頭的持久戰中,他從宮廷到民間,從實驗造紙到造紙成功再到向社會推廣,他和紙工們在一起,汗水摔八瓣,他苦苦追求制作新型書寫品的理想。中華民族勤奮、堅韌、持之以恒等諸多的美德被蔡倫演繹得淋離盡致,后漢書“閉門絕賓,暴體田野”的溢美之辭就是對蔡倫的最中肯的評價。
蔡倫是一位很聰明、極有天賦的人,南朝宋人范曄在《后漢書•蔡倫傳》中強調“倫有才學”。蔡倫造紙術工序有70多道,其中有一些工序技術含量相當高,即使高科技的今日亦難以想像究竟,蔡倫造紙術中“挫(切碎)、搗(制漿)、抄(抄撈)”三個關鍵的最基本的工序也被傳承為現代機器造紙的工藝中最關鍵和最基本的工序?梢韵胂瘢l明一整套的完善的造紙術,需要攻克多少個技術難關!民間說,蔡倫看到老百姓漂絮(提取絲棉)的殘留物,想到了新型書寫品的形態;蔡倫看到倒伏于溪水中的樹木腐變的情狀,使他萌動了以樹皮做原料造紙的愿望;蔡倫從老百姓漚麻績布中得到了使造紙原料變柔和脫去雜質的啟示;蔡倫從老百姓蒸面皮(涼皮)中受到了啟發,發明了“框簾澆漿”法;蔡倫從老百姓舂米磨面中有了造紙“制漿”的想法;蔡倫從豬拱雞啄作坊紙疊的現象中悟出了揭分濕紙的方法,蔡倫發明創造的靈感來自于生活,來自于生產實踐。試想,躲在皇宮中,足不出戶,再偉大的天才,他也完成不了如此偉大的發明,反之,他的天分也只會被湮滅,最終只會尸位素餐。在象牙塔中自命清高、自高自大、自我欣賞、自吹自擂,實際上跟作秀差不多,最終也只會自生自滅,化為烏有。實踐中,新景迭出;民間,海闊天空。看看蔡倫,我們就會弄明白這一多少個年代沒有弄明白或沒有完全弄明白或不愿意弄明白的道理。蔡倫的精神沖擊著我們的慣性思維,向我們的治學作風高掛起警示牌,我們的學術品位在蔡倫精神中提升。
蔡倫是一位宦官,而宦官的名聲歷來不好,自東漢蔡倫時代始,宦官與外戚交替干政并互相爭斗的滑稽劇便沒完沒了地演了下去。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宦官中也不乏英杰。像大家熟悉的明代的航海家太監(隨唐以后將宦官稱作太監)鄭和及東漢的科學家宦官蔡倫等人就是此類的人物。范曄《后漢書》中褒揚蔡倫“數犯嚴顏,匡弼得失“,可見蔡倫是一位為人率直、愛憎分明、正義感非常強的人!苯煺叱啵吆凇罢f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一般來說,不同層面、不同行業的人有各自不盡相同的職業特點。囿于皇宮,同“主子”們打交道,常處在政治的風口浪尖上,容易趨風逐流。蔡倫歷事東漢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等五朝君王,卻能夠自持,這是他的秉性和高修養所致。英勇與怯懦、善良與兇殘、正義與邪惡向來是人性中的兩極,從人類有史以來,這兩極一直都在沖突者,較量著。蔡倫是贏家——他用他的潔身自好和向世俗、向大自然挑戰的魄力宣告了這一結果,他最終以死明志,動天地而泣鬼神。
我們說,蔡倫的成功,實際上是細節的成功。72道造紙的工序,是72個細節;72個細節構成了神奇的造紙術。再龐大的事物,也都是由無數個細枝末節集合在一起的,再偉大的思想也都形諸于一點一滴的努力;細節書寫了人類的文明史,細節造就了世界。蔡倫對細節的執著,讓我們感動,蔡倫追求的細節細到了揭分、晾曬、打捆等等,無不彰顯著細節的完美。在實現造紙術這個宏觀的理想或缺少某些細節,就沒有造紙術的發明,就沒有植物纖維紙片,書寫材料的變革觀的關系,讓人類在行進中多了一點清醒。
筆者以為,蔡倫的發明實為職務發明,蔡倫是尚方令,而尚方令是皇家作坊的長官,負責研發和制作皇室玩好器物。當時的皇后鄧緩特別喜歡文墨,朝廷和民間對改革書寫材料的呼聲都很高。國家的導向和社會的需求使他有了創制新型書寫品的強烈的責任感。當皇家將這個研發書寫品的任務交給尚方時,蔡倫自然就成為“研發新型書寫品課題組”的組長。蔡倫帶著這個課題,組織工匠,在民間廣泛尋找可以適合制造新的書寫品的原材料,拼反復地實驗,攻克無數技術難關,終于拿出了新產品——蔡侯紙,向朝廷交了卷。蔡倫守本分而安歲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南朝宋人范曄在《后漢書》中就評價他“盡心敦慎”,這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最優秀之品質。蔡倫高度的責任感永遠昭示著后人。中國的發展要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世界要加快文明的步伐。蔡倫強烈的事業心給了人們力量。換句話說,如果蔡倫與“尚方”無緣,更不是什么“令”,那么他將同人類的一個偉大的發明擦肩而過,只能給世人留下捶胸頓足般的遺憾。蔡倫的職務發明是其事業心和責任感的載體!爱敼俨粸槊褡鲋鳎蝗鐕屹u紅薯”的古訓說的是當官就要干事。蔡倫雖然不是父母官,他當尚方令干的是科技方面的事,但他是在實實在在地干事,很要強,很稱職。在朝廷的傣祿面前和世人期待的目光中,他一點兒也不抱愧。蔡倫堪稱中華民族美德最優秀的傳承人。
三、事物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紙的發明權之爭沸沸揚揚,是蔡倫發明了造紙,還是西漢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成了扯不斷的話頭。
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7個年頭開始,在新中國的大地上陸陸續續地出土了西安東郊“灞橋紙”、甘肅居延“金光紙”、陜西扶風“中顏紙”、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地圖”、敦煌“馬圈灣紙”、甘肅“懸泉置紙”和新近發布的敦煌玉門關“帶字殘紙”等所謂的蔡倫之前的“麻紙”。看來,事情得翻過個去。一些人認為,既然,蔡倫之前有以植物原料為質地的紙,那么,蔡倫就不是發明家了,發明紙的人應將他從中國古代造紙發明者的交椅上拉下來,從寰環的峰巔上請下來,但是經過考古專家們反復考證,經過國家科學檢測部門反復檢測,發現所有這些“蔡倫之前的植物纖維紙”都不能以紙定論,或晚于蔡倫:“灞橋紙”是一團作襯墊用的廢麻絮;“金關紙”和“中顏紙”沒有經過完整的造紙工藝,充其量只是紙的雛形品;“放馬灘紙地圖”不是紙,而是織物殘片;“馬圈灣紙”比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唐代書畫紙還要白,是唐代或唐代以后的紙;“懸泉置紙”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上面書有27個字的所謂西漢末新莽紙被重新命名為蔡倫之后的“晉紙”;敦煌玉門關“帶字殘紙”正反面都經過涂布加工,而涂布加工工藝在東晉以后才有,故其紙應為東漢以后的紙。按理說有田野考古、有科學檢測、又有官方和民間的史書記載為證,應該將造紙術發明者桂冠牢牢地戴在蔡倫頭上了吧,但人們對蔡倫的懷疑依然沒有褪去。筆者猜想,蔡倫恐怕沒有想到身后會有這等麻煩事;他只知道在國家的檔案館和圖書館“東觀”內藏著逐年續寫的史書——《東觀漢記》,欽命編修的史書極嚴肅,極公允,不會錯記一個字(《東觀漢記•蔡倫傳》是蔡倫死后30年漢桓帝命大學者崔是、曹壽、延篤等人所撰),他只知道漚心瀝血、風塵仆仆地去做,才會不辱王命,才會為民造福。品頭評足,可以,事情是要讓說的,可抱了偏見,失了公允,蔡倫的在天之靈絕對會不舒服的。如果蔡倫能聽到有人評論他是剝削階級一員,不會同工匠們在一起造紙的話,他肯定會拍案而起的。
蔡倫之前西漢有紙說證據不足,既然證據不足就不要輕易否定蔡倫,硬要這樣做,那只能是違犯學術原則,最終只會授人以柄。還是科學家周培源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沒有取得確切的考古實物、科學鑒定和可靠的歷史文獻根據之前,決不可輕率地貶低蔡倫和修改歷史,這是極為嚴肅的科學問題!
造紙術發明權的爭論讓我想到了美國的愛迪生和英國的瓦特。眾所周知,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引發了一場工業革命,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帶來了動力。兩位發明家的名分和地位赫然在目,牢不可破。然而,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前社會已經有了弧光燈、白金絲燈、碳絲燈,但我們只能將這些通電照明的燈看作是電燈的前身,或者稱它們為電燈的“雛形”,只有在愛迪生用碳化棉絲、碳化竹絲及后來的碳化紙條做燈泡的燈絲后,電燈才真正成為人們的照明工具,而愛迪生也被社會公認為電燈的發明人。蔡倫也如此,蔡倫之前民間可能有一些植物作原料的紙的雛形品,但它也只能看作是紙的前身,絲毫妨礙不了蔡倫發明紙的這一結論。瓦特的發明更能說明問題。在瓦特發明蒸氣機之前,英國已經有了蒸氣機。英國人薩浮里發明的蒸氣機可以為礦井抽水,接著牛考曼研制的蒸氣機比前者更好。幾十年后瓦特對牛考曼式蒸氣機進行了改良,瓦特式的蒸氣機以全新的面目和極為有效的功能問世,并很快地被應用于到各個工業部門中去,引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技術革命。盡管薩浮里和?悸恼魵鈾C在前,瓦特蒸氣機在后,但前二人的發明簡單粗糙,性能也不穩定,它們均未能推廣開來,瓦特則大不相同,瓦特的發明很快被人們所應用,而且引發了一場工業革命,在全球催生了資本主義,使事物的發展起到了質的變化。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上報朝廷,皇帝首肯后,下令推廣,“自是莫不從用焉”,一場書寫材料的大革命從中國東漢社會開始慢慢地波及到世界各處,蔡倫的這種發明以其物美價廉、便于保管和傳播為特征被世人所喜愛,笨重的竹簡、昂貴的絹、容易起皺羊皮、易碎的貝葉最終被蔡倫和瓦特類比,是因為同是引發了世界級革命的兩個人物待遇卻不大相同。瓦特至今被西方被全球公認為蒸氣機的發明人、歐洲工業革命的先驅,盡管他的發明是對他人的改良;蔡倫呢,蔡倫發明造紙術,首創植物纖維紙,在他之前并無以植物做原料的紙,人們卻以種種“嫌疑”否定他發明者的歷史地位和應得到的榮譽。是不是西方人搞錯了呢?非也。從瓦特之事上我們清楚地看到,西方人識事物善于抓特征,他們既看重事物的表象特征,更看重事物本質特征。瓦特的蒸氣機,奏效,而薩浮里也好,?悸,都很脆弱;瓦特的蒸氣機影響了工業革命,而他人的蒸氣機竭盡全力也推廣不開來。和西方人比起來,東方人就顯得有些小氣,人們一味地追求了表象,而忽略了本質;人們只注重了鉆研名分,而避開了事物的作用。在紙的制造問題上,到目前為止,各種史料記載、考古發掘和高科技栓測均只能表明蔡倫仍是首創。往回說,即使像瓦特那樣的改良、改進、完善,也改變不了蔡倫造紙發明者的地位,因為蔡倫的發明是全新的,外表特點鮮明,為朝野所接納,而其本質特征是引發了全球的書寫材料的革命,加快了文化的傳播,和瓦特的蒸氣機一樣影響了人類社會性的進步。這種假定使否定蔡倫的觀點有點難堪,但這是合乎邏輯的,是科學的,它體現了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法。何況,造紙發明總得有一個代表人物,老用“勞動人民”這樣的字眼,總使人感到無度的寬泛和模糊;而稱謂一旦陷入寬泛和模糊,事情本身也就打了折扣,就有可能生出一些旁枝來。 這一點,我們是有教訓的。
在對待蔡倫發明的問題上,我們不妨大度些,像西方對待愛迪生、瓦特那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評說蔡倫造紙的時候,請你千萬別忘了:蔡倫的發明是獲得了專權的,東漢朝廷為他頒發了“專利證書”。蔡倫在公元105年向漢和帝進獻自已研發的樹皮廢麻紙,“帝善其能”,立即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并下令推廣,頒行全國,“自是莫不從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此事恐口無憑,立東漢當代政府史書《東觀漢記•蔡倫傳》和南朝《后漢書•蔡倫傳》為憑據。在西方的歷史上,發明創造紙常以“專利權”的形式出現,中國歷史上不興這一套,但皇帝及朝廷對此事的處理,等于給他頒發了一張發明紙的專利證書,還有什么經這更權威的呢?蔡倫的專利還獲得了整個社會的認同,人們以他的姓氏和官爵為他的專利項目命了名,這就是含金量極高的稱謂——“蔡侯紙”。歷史發展到今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來推翻歷史上早形成的鐵一般的結論,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四“頻過多少千秋意,感慨依依望斷云”。
面對蔡倫這位世界級的人物,我們誠惶誠恐,生怕有什么不尊;翻動輕薄柔軟光滑潔白的書頁的時候,我們感恩戴德,生怕有什么褻瀆。
別冷落了蔡倫。
和蔡倫握手,讓暖流搏動在彼此的血脈中。
[參考文獻]
(1)(2)(3)雷玉德:《蔡倫發明造紙術功垂萬代》載于《紙史研究》2001年第17輯。
(4)(5)(7)(8)(16)(17)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1版,
(6)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9)(10)劉仁慶《中國古代造紙史話》輕工業出版社1978年7月第1版。
(11)(13)(15)王菊華、李玉華《蔡倫發明紙的歷史不能隨便修改》岳麓出版許煥杰主編《紙祖千秋》2005年10第1版。
(12)王菊華、李玉華:《西漢已有植物纖維紙不說不能成立》、《紙史研究》1990第7期。
(14)榮元愷:《關于馬圈灣紙的分析論證》、《中國造紙》1987年第2期。
作者簡介:段紀剛,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副研究館員(高級職稱),陜西省作協會員,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有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散文》刊登的《藍藍的天上白云飄》,中國文聯出版社長篇小說《昨夜青鳥》,中國文史出版社校本課程教材《洋州七千年》、《美麗的古洋州》等,有學術論文多篇發表。1999年在IPH國際紙淵研討會上交流論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