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似無關的兩則上市公司公告,讓投資者生出頗多疑惑。
1月26日,煙臺萬華(600309)發布公告,稱其第一大股東———煙臺萬華華信合成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華華信”)將進行改制。
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有限公司(煙臺萬華實際控制人,持有萬華華信50.42%的股權)與合成國際有限公司、萬華華信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合成國際以人民幣5.2621億元購買萬華集團所持有的25%萬華華信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后,萬華華信將變更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無獨有偶。1月24日,博匯紙業(600966)發布對外投資及轉讓股權公告,稱公司將成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山東博匯漿業有限公司,然后通過股權并購的方式,將本公司持有的該子公司25%的股權轉讓給三亞國際有限公司,該子公司將變更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漿業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2770萬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起股權交易中同為收購25%的股權變身合資經營企業,再加上所涉及的合資對象,三亞國際和合成國際,其注冊地都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其中意味頗值得玩味。
◎繞道“避稅港”
維爾京群島的名字,這兩年因為商務部定期的有關對華投資統計,已變得不再陌生。
曾有一位投行人士向記者介紹,在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地方,設立公司非常簡單,注冊資本在5萬美元以下的公司,最低注冊費只要300美元,一般的公司也僅要1000美元。當地政府對外國公司的監管十分寬松,并且稅負極低,因此早已成為公認的“避稅天堂”。
在近兩年的統計中,維爾京群島在對華投資中,一直位居第二位,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國內資金在維爾京群島中轉后回流國內。曾有統計顯示,60多萬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企業中,大約近20萬家與中國企業有關。
這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利用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在BVI注冊一個公司之后,再到中國來投資,這樣可以在一定期限之內享受中國的優惠稅率。同時,利用在BVI的殼公司,大量制造關聯交易,將中國境內的企業利潤轉移到殼公司,因在BVI的殼公司幾乎不用交稅,從而間接實現避稅和提高公司利潤的目的。
三亞國際和合成國際,是否也是國內企業在維爾京群島所設立,無從查詢。但博匯紙業和煙臺萬華同BVI公司合作,成立合資經營公司,無疑是最快捷的選擇。
◎急速“變身”
在2006年8月,商務部、國資委、外管局等國家6部委曾聯合頒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兑幎ā贩Q,外資企業在并購境內企業后,持有股份比例高于25%的可以享受外資企業待遇,持股比例低于此標準的企業將不享受外資企業相關待遇。
顯然,上述兩起交易中,25%的股權正好符合最新規定。
對外資企業而言,在“相關待遇”中最具吸引力的,無疑就是稅收。按照國家目前的規定,外資企業原先從盈利之日起五年內,前兩年免繳所得稅,后三年減半繳納。而國內企業現行稅率為33%,外資企業實際享受的是24%甚至15%的優惠稅率,這也正是輿論一直關注的“超國民待遇”。
根據最新消息,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1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將提交于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并”的改革將在年內完成。
改革的結果將是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統一為25%,此前有種說法是,如果外國公司想在國內開設一家生產型的企業,在今年3月份以前完成設立,仍會有一段過渡期,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
據此,合成國際作為一家2006年11月22日成立的有限公司,在短短兩個月內同煙臺萬華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