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永豐毛邊紙興衰探秘
 
http://www.hnckzkzs.com  2007-01-19 江南都市報



永豐縣中村鄉的小造紙廠里,仍在按傳統工序生產毛邊紙



撈制毛邊紙的細竹簾,是所有工具中保存最完好的

 

 

 

 

 

 

 

 

 



上個世紀90年代,劉水龍家將人工踩竹麻改成了電動碾磨,F在,這種碾磨也閑置起來,派不上用場

  林業資源豐富的江西,有一大半縣市生產紙張,其中著名的有鉛山連史紙和永豐毛邊紙。據記載,永豐的手工毛邊紙在明朝是著名藏書家毛晉的印刷專用紙,還在唐宋時被列為貢品。只是這里的手工毛邊紙生產規模近年來日益萎縮,目前連保存完好的紙棚也不多了。

  ■“毛邊紙”得名的兩種版本

  走在永豐的時代廣場上,隨便找一個人都能對歐陽修的逸事娓娓道來?墒菍Α坝镭S毛邊紙”,知道的人卻不多。

  其實,永豐毛邊紙是一個有著兩種得名版本的傳統手工藝。

  第一個版本特別能表現中國古代文人的嗜書如命。

  明朝有一個叫毛晉(1599-1659)的常熟人,家里非常有錢,特別喜歡藏書、刻書。他在30歲左右開始經營?笨虝聵I,建了汲古閣、目耕樓,以高價購求宋代、元代刻本,藏書至少有8.4萬冊。為了尋訪和借抄藏于他人之善本,毛晉采用影寫的方法抄書,故人稱“毛抄本”。毛氏的這種影抄本能夠基本上保持原書的面貌,后來有些宋元刻本在流傳中散失了,“毛抄本”則被視為同原刻一樣珍貴。

  毛晉印書所用紙張,都是在江西定做毛邊、毛太紙。他喜歡用竹紙印刷書籍,在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并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永豐“毛邊紙”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版本更為寫實,少了些傳奇色彩。

  《永豐縣志》上記載,據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2月永豐縣政府調查:中村、石馬等地出產的毛邊紙始于清道光年間。本縣中村鄉梅子坪(當地人稱“梅仔坪”)人巫山興、巫山發兄弟從福建學會造毛邊紙的技術后,回鄉建槽,開始生產毛邊紙。后來鄉民耳濡目染、競相效仿、輾轉相傳,至光緒年間極盛。那時全縣有槽者200余家,產量2萬余擔,以中村、上溪、石馬、北坑、水漿為集中產區,藤田為毛邊紙集散地,包裹外運時署名“藤田毛邊紙”。

  永豐當地稱造紙的作坊為“紙棚”,專門生產紙的廠主為“槽戶”,鑒別紙張等級的師傅為“看紙師傅”。當地人認為:“因為紙做出來后邊緣毛糙,所以得名毛邊紙!

  更有記載說,永豐在唐代曾用蕨類植物纖維制成“陟厘紙”,被列為宮廷用紙。元和年間,又列為貢品,到明朝則命名為“永豐紙”。

  ■制作工序不下11道

  今年56歲的何乃康就是土生土長的永豐縣中村人,是當地頗了解毛邊紙手藝的專家。

  細算起來,一張毛邊紙的誕生至少需要不下11道工序,而且道道工序馬虎不得。老何介紹,毛邊紙是一種竹紙,它的原料是“沒開枝、沒長大的嫩竹”,當地人稱為“竹麻”(音)。原料制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紙張的優劣。他說:“造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砍竹麻,竹麻只能在每年立夏前后的半個月砍伐?澈玫闹衤榕弥螅湃肷缴系目犹羶,加生石灰腐漚40天。之后,要洗凈石灰,在坑塘內用清水再浸泡發酵30天。腐漚浸泡后的竹麻,就是造毛邊紙的原料!

  做好的原料由人工剝去青皮、竹節等,放在一種特制的工具上由人工腳踩搗爛。再用竹簾兩人水中撈制,其中把頭的叫“做紙”,把尾的叫“扛尾”。這時,毛邊紙基本成型,進風房,由人工刷在火墻上焙干。焙干水分的紙張一般裁剪為62厘米×138厘米,包裝成捆后出售。

  據載,焙干水分后的毛邊紙是白色的,光滑、勻細、韌性好,吸水性強、不淡墨,字跡經久不變,而且百年不蛀不變色,是書寫、印刷之佳品。較重的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

  正是因為手工毛邊紙如此多的優點,毛晉才會在印刷書籍的時候使用它,這也為永豐毛邊紙在古代出版印刷界贏得了極高贊譽,有記載說:“凡印書,永豐綿紙為上!边@種綿紙就是永豐的手工毛邊紙。

  毛邊紙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一個紙棚運作起來最少需要12個人,作坊每天產量七八刀左右,每刀毛邊紙產地價格在32元至70元不等,價格波動比較大。按照老何說的每刀毛邊紙為200張計算,一張毛邊紙的價格一般只有0.35元。

  手工毛邊紙質地雖好,但是它在當地卻是制作工期長、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的買賣。用當地一官員的話說:“(生產規模)是萎縮、萎縮、再萎縮!

  ■一個閑置多年的作坊

  李文春是一位85歲的老人,獨自一人住在黃泥田村一個半山坡的土房子里,做毛邊紙的紙棚就在房子里。

  我們探訪的當天,老人正好趕集去了。老何介紹,李文春也懂做毛邊紙的手藝,兒女現在都在縣城里,無人再繼承毛邊紙手藝,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老人不愿意離開這個孤獨的山頭,去縣城和兒女們生活。

  這個紙棚的建造年代無據可考,上個世紀中葉,紙棚隸屬政府,后賣給李家。房子的墻面上還留著一些文革時期的語錄,進門處是撈制毛邊紙的四方形木制水池,緊挨著水池的是壓制紙張和踩竹麻的工具。所有工具以木頭為主料、以竹為輔料,依照紙張的順序擺放,一切從就地取材、方便操作考慮。

  從棚里造紙工具的腐壞程度看,紙棚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使用。這些造紙工具中保存最好的,是撈制毛邊紙的竹簾,竹簾由直徑能以毫米計算的細小竹絲扎制而成,十分堅韌。

  在整個永豐縣,像李文春家這樣的閑置紙棚也已經為數不多了。

  上個世紀90年代,該縣不少紙棚將手工造紙的設備,改裝成機動設備,將傳統的踩麻改為電動碾磨,手工造紙受到機制、半機制造紙的沖擊,逐漸走下坡路。最近幾年,大量山里的農民進城務工,加上政府要求農民不得砍伐竹林,要復墾竹林、生產竹材銷售,永豐縣的手工造紙已經停產。那些機制、半機制的造紙廠更是因為污染和原料問題,或者停產,或者轉為生產草紙的地下作坊。手工毛邊紙迅速被現代文明淹沒。

  ■8年賣紙價值62.48萬元

  永豐縣市場上很難尋覓純手工制作的毛邊紙,坊間庫存的手工毛邊紙已經不多。只有人們不應該忘記的是,毛邊紙曾帶給永豐的盛譽和經濟效益,以及這種傳統手工藝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見證。

  《江西近現代地方文獻資料匯編》記載:“江西八十一縣,產紙者在半數以上。永豐是產紙最多的縣份之一,縣內傳統出口商品有毛邊紙、夏布、茶油、薄荷油等!边@些毛邊紙經吉安或南昌,賣到南洋。

  清朝末期和上個世紀中葉,是毛邊紙生產最為鼎盛的兩個時期。清末,永豐有紙棚160多個,省內外聞名;1949年,永豐產毛邊紙5萬擔,運銷總量4.8萬擔。1951年7月成立石馬造紙廠。據統計,1978年至1985年8年中全縣收購毛邊紙出口5520擔,價款62.48萬元。這些資料都顯示出,永豐自古就是商業活動極為活躍的地區。

  中村鄉現有毛竹林6萬余畝,鄉長王元千介紹,毛竹林面積占永豐縣的60%。過去這里將生產毛邊紙的人稱為“走紙棚”,這種傳統手工藝解決了當地很多勞動力。他說:“永豐縣最高峰靈華山在中村境內,我們正在開發靈華山的基礎上,對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

  可是有的時候,他也覺得矛盾和力不從心。因為據當地政府了解,那些“走紙棚”的人都在四十歲以上,懂得這門手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對手工毛邊紙難以為繼的現狀,王元千覺得很痛心,他說:“手工毛邊紙不像其他化工產品,不存在污染,原料的生長周期也比較長?墒枪饪恳粋地方,三五個人,要把這門手藝保存下來很難!

  造紙工序

  砍竹麻——劈竹麻——石灰腐竹麻——洗凈石灰——清水浸泡竹麻——剝麻隗踩麻——撈制做紙——焙干——切割——包裝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紙印論壇 ·紙業 ·印刷 ·造紙 ·紙張 ·包裝 ·出版 ·紙網 · ·景華 ·紙品 >> 更多
·上個世紀90年代,劉水龍家將人工踩竹麻改成了電動碾磨。現在,這種碾磨也閑置起來,派不上用場
Copyright @ 2000-2006.Beijing IyoUyo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設置中國紙網為首頁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客服電話:010-82059026 010-82057003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