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造紙業的現狀是高耗能、高污染、原料緊缺、制約因素多,尤其是山東,即是造紙大省,也是污染大省。中央提出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是非常英明的決策。
早在"九五"之初,華泰即確定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指導思想,不但要調整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還要明確"產量是錢,環保是命,我們不能要錢不要命"這一根本,搞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產量增加、耗水量不增加"的目標。要永遠把環保放在第一位,為社會和子孫后代負責,決不能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決不能盲目發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循環之路。
從"九五"到"十一五"期間,公司先后投資8億元陸續增上了堿回收、10萬立方米/天中段水處理等項目,使白水回收達到95%以上,中水達到80%以上,實現了全過程對蒸煮黑液和造紙廢水的綜合治理。2005年,公司引進瑞典普拉克公司國際一流的環保治理設施,投資1億元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厭氧生化和三級深度水處理工程,COD低于120 mg/L,色度低于50倍,已經可以用來養魚,完全實現了水的全封閉循環利用。同時,公司把現有草漿生產線全部搬到蘆葦基地和速生楊基地,以商品漿、廢紙原料生產加工紙和新聞紙,使原來的草漿每噸紙漿耗水150立方米,變成現在用廢紙制漿10立方米左右,實現了"產量增加,耗水量不增加"的目標。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認識到,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僅靠治污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從源頭上減污、控污,打造"循環經濟",發展綠色環保生態紙業,才是企業的根本出路。為此,在強化污染治理的同時,公司積極調整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堅持走"林紙一體化"的發展路子,逐步淘汰草漿,在做強做大造紙主業的同時,向造紙上下游發展生態循環產業鏈,建成綠色生態紙業。在這一過程中,公司著重打造了兩個"物料循環"和一個"變廢為寶":一是充分利用東營市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從上個世紀的1999年開始積極規劃建設了60萬畝造紙林和70萬畝蘆葦基地,并利用處理后的造紙廢水灌溉蘆葦和速生林,用污泥開發肥料,再"哺葦育林","以林養紙",促進紙業發展。
二是繼續擴大廢紙的用量。公司現在廢紙年用量已達100萬噸,下一步還將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廢紙打包廠,實現廢紙漿的綜合循環利用,以最少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三是綜合利用造紙廢渣,對造紙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國家級技術中心聯合起來立項研發,將其成功運用于包裝板的加工,實現了變廢為寶。
通過以上運作,即解決了原料、改變了生態,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造福當地百姓。
為促進國內造紙業發展,提升國內造紙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對中國造紙工業的發展,提幾點建議。
大力支持國內"林漿紙一體化"工程的建設,但防止遍地開花,一擁而上。當前,北方部分地區已經建設了大片速生林,要把速生林的規劃、種植、管理、回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避免出現部分林地荒蕪或速生林成材后沒人收購等局面。
山東省計劃把現有草漿生產線全部取締,面對國內資源相對匱乏這一現實,草漿在今后一段時間仍是文化紙的主要原料,建議不要對所有的草漿生產線一概而論,要全方位調查草漿生產線的污染治理情況,綜合衡量取締草漿生產線的可行性。
加大對小造紙的取締力度,堅決杜絕偷排、亂排現象。小造紙企業存在污水偷排、亂排的現象,其產品生產成本低,即破壞和擾亂紙張市場,又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與中央提出的"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題背道而馳,必須要堅決取締。
采取科學規范的方式加強廢紙回收綜合利用。廢紙漿相對草漿有耗水低、污染少、綜合效益高等優勢,有必要采取科學規范的方式加強綜合利用。
加大力度,研究纖維在造紙工藝過程中的多次利用。相關技術研究部門應該利用科學的手段公關解決這一課題,節約造紙資源。
總之,在今后的發展中,特別是在殘酷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華泰集團"將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目標,不斷學習國際國內先進企業的經驗,大力發展鹽化工,實現穩步快速發展。爭取在"十一五"末達到造紙年生產能力 300萬噸,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為振興民族造紙工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李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