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海漿紙綠色工廠
1999年6月黃志源先生接受國內記者采訪時,談到了APP的經營方略:“APP始終堅持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努力把造紙業變成綠色循環產業。作為一個現代化企業,我們只有符合環保,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深扎根;不然的話,老百姓嫌棄你,地方上不支持,難免有一天會被淘汰!彼谠S多講話中還把這個方略概括為16個字,叫做“制漿造紙,造福人民;植樹造林,造福自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林漿紙一體化”就已經成為國際造紙業的發展模式。但在中國,由于森林資源貧乏,長期以來形成了“以草為主”的原料方針,“草木之爭”甚至被提高到了政治路線的高度。草漿在造紙過程中排放的廢液,含硅量大、粘度高、濾水性差,嚴重污染環境并且難以治理;“以草為主”還導致造紙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嚴重阻礙了中國紙業的發展。90年代中期國家明確了造紙原料以木材為主,確定了“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方針;90年代后期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整治造紙工業的污染,關閉了大量萬噸以下的小廠,企業數從15000家降到3600余家。
APP中國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戰略步驟是:建立紙張生產龍頭企業,帶動優質漿品的需求;建立制漿龍頭企業,帶動規模林業的發展。將造林、營林、采伐、制漿、造紙與銷售結合起來,在林、漿、紙的生產全過程中資源綜合利用,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傳統的造紙業改造為新型的綠色環保產業。這些年APP中國在紙、漿、林三方面的做法和成果如下:
1. 建設大型紙廠。自1992年起,APP在華東和華南等地陸續興建了10多家數十萬噸乃至百萬噸以上的現代化造紙廠,業界譽為“如同航空母艦開進了中國”。與APP大手筆投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些國際紙業巨頭到中國投資一直處于猶豫觀望中,如有一家歐洲紙業集團,90年代曾規劃投資建立45萬噸造紙工廠,但迄今遲遲沒有動工。APP引進了全球最寬最快的紙機,配備了SAP管理軟件系統,擁有8條現代化原紙生產線和數十條紙制品加工生產線,在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及自動化程度等方面均屬世界一流水平,并花巨資投建環保設施,實現了既能大規模造優質紙,又不污染環境的理想,改寫了中國紙業市場依賴高價進口高檔紙的現狀。如金東紙業投產后,國外銅版紙在中國的價格由每噸1.4萬元降到7000元左右。
2. 建設大型漿廠。國外經驗表明:人均GDP為500—1500美元是造紙工業高速增長期,近10年來我國紙張紙板消費量平均增長率為10.4%。但我國商品木漿年供應量僅20—30萬噸,造紙原料不得不主要依靠進口。2002年木漿進口量達524萬噸,占全球進口總量的20.6%。2003年進口增加到603萬噸,2004年又上升到732萬噸,因此,在國內建設木漿生產廠成為發展造紙工業的當務之急。2005年APP在海南投資建立的金海漿廠100萬噸漂白闊葉漿生產線建成,使我國造紙的木漿自給率提高3個百分點,緩解了木漿資源嚴重受制于他人的嚴峻局面。海南金海漿廠規模巨大、生產設備先進,環保建設超前,在生產中不造成污染。海南漿廠的投產,直接推動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的進程,促進造紙人工林的發展,標志著中國真正形成林漿紙循環產業鏈。
3. 廣泛植樹造林。中國人多地少,造林不得與糧食爭地,只能去偏遠的山區,這是許多造紙企業望“林”卻步的原因。但APP中國面對重重困難,植樹造林規模之大,決心之堅定,國內紙業無出其右者。1994年7月,APP在廣東韶關成立林業公司,邁開了進軍中國速生林的第一步。當時韶關還比較落后,就是這樣一個讓許多跨國公司都躊躇不前的地方,APP卻把它作為林漿紙一體化的橋頭堡。目前APP已在全國各地投資建立了20多家林業公司,發展林農近萬戶,種植人工林430多萬畝。他們在各地積極探索適應當地民俗民情的合作造林模式,兼顧各方利益,讓農民從種樹中得到實惠。還通過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持體系,從根本上提高種樹的經濟效益。APP這種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的涉農發展方式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贊許。
APP通過將制漿企業、造紙企業與營林基地有機結合,初步形成了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林漿紙協同發展的造紙工業新格局,改變了人們對造紙“污染大戶”的觀念,還實現了資源再造和廢紙回收與循環利用,營造了造紙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局面。APP的實踐也證明,組建林漿紙一體化發展的林紙企業將是我國造紙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近5年來,由于飽受進口木漿“市場波動”之苦,一些有實力和有條件的國內造紙企業紛紛利用多種形式發展速生造紙用林,加入了“林漿紙一體化”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