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工業是一種與國民經濟和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傳統產業。其所生產的各類紙和紙板在一個現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物資,這要求造紙工業適當保持與整體經濟發展有同步穩定的增長。1960 年世界紙和紙板總產量還只有7 436 萬t,中國則僅180 萬(t 均指機制紙和紙板),但到了2004 年,世界紙和紙板總產量上升到35960 萬t,中國更上升到4 300 萬t,44 年間,分別增長3.8 倍和22.9倍,大體上都是與世界和我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的,也說明我國近44 年間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為了在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造紙工業能健康同步發展,認真研究并把握現代造紙工業的一些產業基本屬性和特點,值得引起國內造紙界和經濟領導部門的重視。因為這對現代造紙工業產業政策的制定,各漿紙企業發展的重點取向決策,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參酌的重要問題。
造紙工業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本文所指的現代造紙工業,則主要指近40年間,通過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斷開發應用高新技術,推進以資源投入的減量化、生產過程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產品使用后的再生利用的循環經濟為手段,進行了重大革新改造,并已面貌一新的造紙工業。它是在20 世紀世界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在提高了人口不斷增長的人類生活水平的同時,對有限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將難以為繼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發展成長的,從一些有關調查資料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現代造紙工業具有以下一些較重要屬性和特點:
現代造紙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
根據上世紀90 年代末有關的國際調查估測資料,當時世界造紙工業共有固定資產總值約4 000億美元,年生產總值約2 600 億美元。按此計算,每100 美元年產值,約需占用154 美元的固定資產。另據美國1993 年統計資料,其漿紙及其制品企業年產1美元產值的產品,所占固定資產達3.27 美元,遠高于其他工業平均的2.17美元。據我國近年公布的部分大型漿紙企業資料顯示,這些企業擁有的資產總值,一般均為其年銷售額的1 倍左右,即每1元年產值約需占用2元資產;而據較早的國內1978年的調查資料:國內每百元年產值占用的固定資產,造紙工業為89 元,化學工業為80 元,石油工業為82元,比食品工業的29 元和紡織工業的34 元高出3倍左右,說明在我國仍納入輕工系列的現代造紙工業,實際上是與化工、石油類重工業,同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需要較大資金的支撐。
現代造紙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
現代造紙工業基本上都實行全天24h 不間斷地連續流水作業,多為大批量生產,又是使用多種纖維與化工原料,生產過程的熱、電、水資源流量大,其整個生產過程的監控與組織協調,產品質量的在線控制,生產過程廢棄物的回收,并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外排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維持連續生產線高效運行和維護,都要求水平很高的技術裝備與人才。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社會和政府對環境保護日益嚴格的要求,促使這一產業對技術創新進步的依賴不斷提升。參觀過近年國內外新擴改建大型制漿造紙企業的人們會發現,與家電、汽車等工業生產線上仍有較多操作工人不同,在長長的漿紙生產線上,基本上看不到現場操作工人是較普遍情況,頗能顯示這一現代產業技術密集型屬性。
現代造紙工業是一種規模效益較顯著的產業
現代造紙工業的企業規模與其經濟及社會效益密切相關。產業的生產、建設的實踐證明,在開放的市場經濟和嚴格的環境控制要求下,企業規模愈小,則其單位產品所需投資及生產成本均會相應增高,使投資回報率降低,甚至無利可圖。這對生產商品漿、新聞紙、包裝紙板這類大宗商品的企業猶為顯著。據國外的調查研究,年產能力50萬t的商品化學木漿廠的投資回報率約為年產10 萬t同類企業的3 倍多,根據國際經驗推導的公式計算,新建生產能力比原定規模大1倍的化學制漿生產線,僅需增加57%的投資,而不是1倍。節約投資是很明顯的。建設規模較大的制漿造紙企業,由于能提升生產建設經濟效益,也易于承擔采用最先進技術,實施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充分合理利用資源,防治污染所需的巨額投資和運行費用,從而較易取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較佳效果,樹立產業良好的社會形象,F在國內一般中小造紙企業的環境污染仍詬病較多,但卻有數家新建大型漿紙企業獲得政府授予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光榮稱號,對比差別很大,也是規模效益的明顯體現。美國造紙業對規模效應重視較早,在1980~1990 年的10 年間,其年產45萬t以上的紙漿廠即由40%增加到56%,一些重要新聞紙及紙板廠家的造紙生產線能力,在1986~1989 年的4年間普遍提高了10%~20%。我國在過去10 多年間,新擴改建達到年產10 萬t以上規模的漿紙企業已由僅約10 家增加到100 余家,紙和紙板總產量由1991 年的1 479 萬t到2005 年的5 600 萬t,15 年間,在總產量提高2.8 倍的同時,由于企業平均規模提高了9 倍,企業總數卻減少了約5 000多家,體現了新形勢下,國內對現代造紙工業規模效益這一特點的較深刻認識。但一些企業規模仍然過小,需繼續通過多方面努力,進一步大幅提高。
現代造紙工業是一種積極追求可持續發展,并已取得重大進展的產業
傳統造紙工業在其生產快速增長過程中,曾是制造業中相對能源、水資源和自然林木的消耗大戶,環境污染大戶,社會形象不佳,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但如前所述,近40 年來的現代造紙工業,通過重視節能、降耗、減污、增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不斷開發應用高新技術推進循環經濟為手段,進行了重大革新改造,并取得明顯效果,大大改變了其不良的社會形象。以能源消耗為例,日本每生產1t紙和紙板的外購能源,在1975~1992 年的7 年間就降低了50%;1993年在美國的漿紙企業中,利用燃燒制漿蒸煮廢液和樹皮等的自產能源,已能滿足企業總能耗的56%,其單產能耗僅為當時巴西漿紙業的能耗的一半。以水資源消耗為例,美國在1959 年,生產1t硫酸鹽紙漿需耗水240t,1988 年即下降到72t,1992 年后的新建廠設計都在36t以內。生產1t紙和紙板的水耗,在我國的新型造紙生產線都可降低到15t或更低,但國內仍存在噸紙耗水100t左右的落后造紙生產線。說明在我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造紙工業節能節水潛力的巨大。在污染控制方面,世界上部分技術領先的漿紙企業通過分部實施系統封閉循環,并開始使用新漂劑,力爭實現漂白過程的封閉循環,加上高效的必要終端處理,極大地削減了環境污染負荷,據上世紀末的國際調查資料,全球約有15%以木材為原料的漿紙企業的污染物排放,不但都達到低于其政府的預期高要求,而且有些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實際接近可忽略的程度。這些資料還表明,在能源、水資源和環境污染三方面工作做得最好的企業,一般也是經濟和社會效益雙優的企業,這是現代造紙產業發展的主流;然而,對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老、小落后企業卻仍屬巨大挑戰,它們要進入現代造紙工業的行列,都有必要進行擴建改造,往往需要企業投入自身難于承擔的巨額資金,而簡單加以關閉,又常因涉及當地的財政收入與就業機會等具體問題而難于實施,使社會繼續受害,產業形象受損,這既需要企業自身審時度勢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實質支持和果敢決斷。
從現代造紙工業已擁有的技術水平,先進企業已取得的成就看,仍然將現代造紙工業整體視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產業是不恰當的,最近,國內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4位知名造紙企業家李洪信、李建華、王祥和周俸先在接受有關記者采訪時,都以他們所經營企業的具體實踐,說明了企業領導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在將企業做大做強時,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地位,不但做到環保達標,還能通過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降低了資源消耗,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他們還積極從事造林,在解決纖維原料需求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社會已完全能接受與歡迎這種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現代造紙企業。從當前造紙產業整體情況看,加速技術進步和對落后生產力的淘汰,則是現代造紙工業健康發展,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必要舉措。
在不危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否保證纖維原料(主要為木材)的可靠供應,也是現代造紙工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方面,由于廢紙收集和凈化制漿技術的發展,生產過程流失的降低,高效化學助劑與填料、涂料的大量應用,世界平均噸紙耗用原生紙漿量,已由40年前的900kg 左右,下降到1988 年的691kg 和2004 年的544kg
均按各年原生紙漿的總耗用量及紙和紙板總產量計算得出)。高得率制漿技術的發展也使噸漿用材量有所下降,樂觀的造紙纖維原料調研評估者,依據世界范圍的林業資源和人工用材林培育進步的情況估計,認為只要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技術與開發利用的經營管理,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造紙用制漿材并不會短缺。但各地區具體情況差別較大,從我國人口密度大,而人工用材林宜林地相對較少,當前各種用材奇缺的具體情況看,我們除了大力推行林紙一體化建設項目,加速造紙用材林基地建設外,對境外資源的合作經營利用也宜作出有遠見安排。
綜上情況,從總體上看,只要充分把握現代造紙工業的基本屬性與特點,據以制定并實施正確可行的產業發展政策和不同類型企業的具體發展規劃,我國現代造紙工業應能成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具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