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發展概況
據預測2010年中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將達到6500萬噸,專家認為,當前在中國加工制造業能力普遍過剩的狀況下,造紙工業是為數不多的需求不斷擴張的行業之一,大力發展現代造紙工業,顯然可以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必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增長產生有力的拉動作用。
2005 年1-9月,我國造紙及紙制品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全行業共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928.51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79%。其中,紙漿生產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86.26 億元,同比增長57.03%;造紙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838.90 億元,同比增長22.5%;紙制品制造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003.35 億元,增長26.9%,增幅比上季度明顯加快。
1-9月,我國紙及紙制品工業共完成銷售產值2856.71 億元,同比增長25.67%,增幅比上季度加快1.13 個百分點。其中,國內紙漿制造企業完成銷售產值86.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9.67%,增幅比上半年加快9.42 個百分點;造紙業共完成銷售產值17869.31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75%;紙制品制造業共完成銷售產值983.76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15%。
1-9月,造紙及紙制品企業共完成出口交貨值217.32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8%。其中,紙漿制造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9829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3.67%;造紙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98.08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66%;紙制品制造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18.26 億元,同比增長8.25%。
2005年,我國共有紙及紙板企業3600家,進一步集中化,較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6500家幾乎減少一半,規模生產成為紙業發展趨勢。全國紙及紙板生產量5600萬噸,較上年的4950萬噸增長13.13%;消費量5930萬噸,較上年5439萬噸增長9.03%;人均年消費量為45公斤,比上年增長3公斤,與世界人均消費量55公斤的距離不大,比起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人均25公斤大為提高。而上海紙和紙板的消耗量在180余萬噸,人均耗紙量在115公斤左右,基本和發達國家同步。
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生產量年均增長12.92%,消費量年均增長10.65%。進入21世紀,我國的紙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結構擴大生產,從2000年的生產與消費之差500萬噸供不應求直到去年的300萬噸左右,供需基本平衡。
生產和消費比重最大的為印刷書寫紙、箱板紙及瓦楞紙,分別各占總量的20%左右。這折射出我國近年來社會發展一個側面,文化業蓬勃發展,印刷業興旺;制造業繼續升溫,帶動包裝用紙迅速增加。
盡管我國造紙業發展迅速,但是也不能否認我國造紙業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造紙業的污染問題,尤其是造紙業制造過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特別是制漿部分,投入的原料和化學藥品,大約一半以上成為污染物排放到空氣和水中,對大氣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眾所周知,紙業是中國工業污染的主要產業之一,據2002年中國環境年報公布的數據表明:紙業的排水量為35.3億米3,占全國工業總排水量的18.2%;COD排放量287.7萬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0.8%,達標排放廢水僅占造紙排水總量的53.8%,即,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沒有很好的、甚至沒有進行污染治理。
二是原料供給問題。造紙業是資源消費型產業,而我國又是森林資源缺乏的國家。紙業是木材消耗量最大的森林工業,據統計,以木材為原料,每生產一噸銅版紙需要的木材消耗量為4~5米3。但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又非常缺乏,滿足不了造紙業的需要。2002年國產木漿比率僅占總用漿量的6%(包括進口商品漿占21%)。如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規劃,2010年木漿自給率達到15%,木漿產量達750萬噸,需要消耗木材3700萬米3。如果2020年能達到國際上50%以上的木漿比率(其中一半進口),需要消耗1.2億米3木材。因此,原料問題是制約我國造紙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2005年5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又進一步取消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稅!俺隹谕硕悺钡娜∠砻魑覈呀浺庾R到木材大量出口的危害,此舉遏制了木材出口量迅猛增長的勢頭,使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有所緩解,對保護我國森林資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尚未徹底解決,而世界各國對木材采伐、出口的限制日見嚴厲。因此有理由考慮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征稅木材產品出口稅。
二、“十五”總結
雖然我國目前造紙工業整體水平仍然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新建項目的設備水平已與國際水平相當甚至更高,除紙漿成本處于劣勢外,在其它化工輔料、能源電力、人工費用、營銷網絡等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產品最終競爭力水平已大幅提高。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造紙業發展迅速,幾年來國內各種紙品都持續兩位數的增長,據預計我國造紙工業在2008年之前無論生產還是消費均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十五期間,我國紙和紙板總生產量與總消費量雙雙名列世界前茅,位居世界第二?偵a量持續保持著自2001年(3200萬噸)一舉超過日本(3073萬噸)僅次于美國(8025萬噸)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總消費量一直保持著十佘年來僅次于美國排在世界第二的名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造紙工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產量和消費量均保持著連年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近三年保持著高速持續穩定增長。據有關紙業綜合情報信息資料顯示,我國紙和紙板,近年來始終保持著總生產量和總消費量穩定增長的態勢。1999年、2000年、2001年、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我國紙和紙板總生產量分別為2900萬噸、3050萬噸、3200萬噸、3780萬噸、43OO萬噸和4950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3.57%、5.17%、4.92% 、18.13% 、13.76%和15.12%:總消費量分別為3525萬噸、3575萬噸、3683萬噸、4332萬噸、4806萬噸和5439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5.32%、1. 42% 、3.02% 、17.62% 、10.94% 和13.17%其中2004年1月一9月,我國紙和紙板生產量為3527萬噸,較上一年平均同期增長9.36%:消費量3613萬噸、較上一年平均同期增長0.24%,其中新聞紙消費量224萬噸。我國紙和紙板人均年消費量,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別為27.8公斤、28.0公斤、29.0公斤、33.0公斤、37.O公斤和42.O公斤,消費量逐年增加,增長幅度分別為3.73% 、O-7% 、3.57%、13_79% 、12.12%和13.51%,其中以近三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增加量最大增長幅度最高,均在十二個百分點以上,增加量分別為4公斤、4公斤和5公斤。我國紙業生產與消費發展迅速,紙業市場繁榮興旺!
我國紙和紙板總生產量與總消費量,提前完成了“十五”-規-劃-規-定-的目標,指標提前完成。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和 2004年,我國紙和紙板的總生產量分別達到“十五”規劃目標數的72.5O%、76.25%、8O.OO% 、94.50% 、1 O7.5O%和123.75%,其中2003和2004年均超額完成造紙工業“十五”規劃規定的2005年總生產量4000萬噸的目標,超額量分別為806萬噸和 950萬噸,分別超額7.50和23.75個百分點:總消費量分別達到“十五”規劃目標數,2005年50oO萬噸的7O.5O%、71.5O%、73.66% 、86.64% 、96.12% 和1O8-78%:人均年消費量分別達到“十五”規劃水平數下限(34公斤)的81.76%、82.35%、85-29%、97.O6% 、1O8.82% 和123.53% ,和分別達到其上限(38公斤)的73.15%、73.68%、76.32% 、86.84% 、97.37% 和11O.53%,超額完成規劃規定的人均年消費水平。
我國造紙企業所有制的結構整合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在不斷加速。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造紙企業所有制的經濟成分幾乎均為國有。白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外資企業逐步涌入我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并在廣東、浙江和山東等省份先后出現了一大批民營造紙企業。目前,從規模以上企業的生產與銷售情況來看,我國造紙工業基本上形成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三資企業和集體及其他類型企業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之勢。面對我國入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我國造紙工業產業結構的適時性與合理性正在不斷進行整合與調節,國有企業的改革仍在不斷深化,總體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產品質量和產品檔次不斷提高。
我國造紙企業正在通過自身資本擴張和資產重組,走向規;图瘓F化,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例如,年銷售收入1O億元以上的重點造紙企業2001年、 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11家、14家和19家,其中各自前五位的企業銷售收入合計,分別為122.14億元、174.64億元和231.92億元:年銷售收入5O億元以上的重點造紙企業,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1家、1家和2家,各自第1位的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為52.09億元、6O.13億元和73.75億元。年產25萬噸以上的重點造紙企業,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6家、10家和18家,其中各自前五位的企業產量合計,分別為254.35萬噸、387.48萬噸;年產5O萬噸以上的重點造紙企業,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2家、4家和6家,其中各自前兩位的企業產量合計,分別為144.38萬噸、215.63萬噸和248.40萬噸,其中2002年和2003年前兩位的企業各自的產量均超過了1OO萬噸。這些數字表明,我國造紙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自身的資本擴張,正在大踏步地向著規;⒓瘓F化邁進,向著把企業自身打造成業內航母的目標前進,努力提高生產集中度,以增強其在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抵御風險的能力。
我國現有紙和紙板生產企業3OOO余家,其中規模以上(銷售收入500萬元及500萬元以上)的企業約占75%以上,從業人員達70余萬。在新形勢下我國造紙工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企業格局正在形成,這些企業間即互補又競爭,并具有相互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國有和“三資”企業仍然是當前我國造紙工業的支柱企業,其合計所占比例不到1/4左右的企業創造了近2/3的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三資”企業,企業數僅占不到1門O的比例,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競都占到約1/3,其技術裝備的先進性、管理的合理性和生產集中度可見一斑。
當前,我國造紙業按產量排在前2O位的企業,生產量合計,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5,銷售額占總額的1/4以上,利潤總額約占總額的一半,表明我國造紙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有所提升。就地域而言,我國造紙工業的生產集中度也在不斷提高,東部地區已成為我國造紙工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其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均居國內之首,我國造紙企業的區域化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