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每日新聞 > 正文

新聞查詢


造紙板塊 重組的樂土

2001-12-17

  我國造紙工業自90年代中期以來,已基本上與國際市場接軌,較早地進入了國際化行列。近年來國家對紙漿和紙張的進口關稅平均水平不斷在調低,同時鼓勵和支持吸引外資方式。之所以采取這種政策,是因為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紙張的生產能力(主要是高檔紙如高級新聞紙、銅版紙、低定量涂布紙等)遠跟不上國內需求的增長,造紙行業是我國少有的幾個供不應求的行業,1999年進口依存度擴大至18.5%,因此需要大量進口來彌補供求缺口。

  根據造紙行業十五規劃,2005年我國紙及紙板總產量將達到3800萬噸,而消費量將達到4500萬噸,仍有較大缺口。

  但是在這樣一個朝陽行業中,市場競爭卻極其激烈,企業效益連年下滑,不少紙業上市公司紛紛進行資產重組,退出造紙行業。如金融街,原名重慶華亞,1999年12月,北京金融街建設集團公司通過受讓華西包裝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法人股成為第一大股東,將公司的主營業務變更為房地產開發、物業租賃與管理;海螺型材,原名紅星宣紙,2000年3月安徽海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受讓紅星宣紙國有法人股成為第一大股東后,進行資產置換,變更了主業;長江控股,原名長江包裝,四川省國投公司于2000年10月9日將所持長江包裝的國家股轉讓給泰港實業和西藏天科,然后進行資產置換,使長江控股進入了土木建筑工程業和娛樂業;保稅科技,原名大理造紙,張家港保稅區入主后,公司的主營業務增加為生物高新技術應用、開發,高新技術及電子商務、網絡應用開發,機制紙及紙板系列產品制造、銷售。

  為什么在一個朝陽行業中很多公司選擇退出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國內造紙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國際經濟形勢對國內造紙企業的效益影響十分巨大。當國外經濟比較景氣,市場比較好時,國內企業的效益就好;而當國外市場疲軟,經濟不景氣時,國外產品就會以低價擠占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受國外產品低價乃至傾銷的影響,處境十分困難。1999年,我國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美國等國的新聞紙進口征收反傾銷稅就是這個原因。

  其二,為了避開反傾銷稅以及占領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國外企業紛紛進入大陸成立獨資或合資公司,實行就地造林制紙的投資計劃,以此全面進入中國的紙業市場。曾被列入反傾銷對象的韓國韓松紙業公司,目前已在上海興建12萬噸新聞紙工程,最終規模將達55萬噸;全球最大新聞紙生產商的加拿大阿比提比公司正在謀求在福建的投資項目,這個年產250萬噸的紙業巨頭登陸中國,將對新聞紙市場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印尼金光集團已在江蘇建成了規模100萬噸/年的造紙廠。在國外企業紛紛在國內投資設廠的同時,國內造紙企業也在不斷地重復上馬新項目。國內的產能急劇上升,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大大超過了以往。

  第三,我國紙業企業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競爭力弱。我國現有造紙企業平均規模年產5975噸,與世界紙廠平均4萬噸左右規模相比差距甚大。造紙工業是典型的規模效益型行業,規模小的企業只有被迫退出。

  加入WTO以后,我國造紙工業受的影響肯定還要加劇。根據1998年調整后的海關進口關稅稅率統計資料,我國造紙產品平均關稅是在20%左右,入世后,國家對進口關稅還要有較大幅度降低,造紙業的平均進口關稅將降低到5%-7%,低于整體平均稅率。

  國內造紙企業肯定會受到沖擊。因此今后造紙企業的重組還會頻繁發生。重組的方面有兩個:一是業內重組,以求擴大產能提高競爭力,這種重組主要是由規模已經比較大、效益比較好的企業進行,如晨鳴紙業等;二是轉型,大部分規模較小、資金缺乏的企業只有走這條路,如上市公司佳紙股份、青山紙業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證券時報)


相關報道: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