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造紙機械的配件——網籠,分解為鑄鐵片、拔銅棒、拉銅絲、組裝、包裝、運輸等生產、銷售環節,以市場需求決定生產數量、規格,并隨著造紙機械的革新而革新,進步而進步。沁陽市王曲鄉里村靠模擬市場這個法寶,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網籠生產基地,市場份額占到全國的八成以上。里村網籠市場起步于20年前沁陽造紙機械業勃興之時。當時,由于生產網籠工序較多,耗時費力,許多企業往往不愿加工,而精通網籠生產技術的里村業務員張尚江瞄準這個投入少、占地小、市場大、利潤高、沒人干的行當,辦起了私營企業西里機械廠,生產以網籠為主的造紙機械配件,很快成為供應當地乃至陜西、杭州等地造紙機械廠網籠的定點廠家。在他的帶動下,到1996年,全村網籠生產企業已發展到30多戶。90年代末,造紙機械向大直徑、高車速、寬幅面、智能化、環保型發展,里村人迅速把原來專為5000噸以下小造紙廠生產的1092型、1575型單缸單網等小造紙機械配套網籠,轉為生產2400型以上雙缸雙網、多缸多網大造紙機配套的網籠,產品配件從木片到鋁片到鐵片,從手工加工銅棒發展到機械操作,產品逐漸升級換代,產品質量明顯提高。
為了及時捕捉信息,避免盲目生產,村里還在湖北、廣東、河北、陜西等十幾個省市設立銷售處、信息部。目前該村大大小小的網籠生產企業已有90余戶,固定資產發展到2000萬元,年實現銷售收入800萬元,年上繳稅金7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