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國際漿市的影響,紙張市場的價格也一路走低,似有"深不見底"的趨勢,各類大型漿紙生產廠商紛紛減產或干脆停產,以調整供求矛盾,減少庫存壓力:
美國惠好和芬蘭 Metsa Botnia公司宣布從2月1日起降低商品漿報價
加拿大三家公司加福、天柏、Uniforet宣布降低并減產和暫時關閉在Cartier港的工廠
芬歐匯川調整產量保持供求平衡
Stora Enso在第一季度減產20.5萬噸,ECO對紙漿報價降低深感失望
新茂林取消在內蒙古的漿廠項目
這種現象和去年正好相反。98-99年是國際漿市調整的關鍵兩年,歐美各大漿廠在小幅試探性調價成功后,產量和庫存的矛盾相繼緩和,市場交易平穩回升。2000年3月以后,印尼的闊葉商品漿率先跳高,激活了漿市郁悶已久的噴發力,歐美漿市相繼跟進,在生產還未全面恢復的情況下,庫存告急,一時價格競攀。價格的快速上揚首先刺激了商品漿經銷商,加之中國傳統的紙漿進口機制又激化了國內紙張生產企業對紙漿的需求缺口,國內銅版紙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自發的快速上漲。跨國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快囤積商品木漿,僅金東一家當時就儲備了八個月的商品漿。需求的快速復蘇使國際漿業生產開足馬力,如SSCC公司已停產的漿廠重新投入生產。俄羅斯的索羅門未漂白硫酸鹽漿廠產量恢復到13萬噸。布拉茨克漿廠的產能2000年擴大了40%左右,國際市場供應大量增加,中國進口印尼的漂白闊葉木漿和來自俄羅斯的漂白針葉木漿,分別增長了132%和65%。紙張價格同期增長,韓松5-8月份報價由710美金增至810美金,紫興在5月份9500元/噸的基礎上,數周后調到9900元/噸,8月底報出10300元/噸的試探價,銅版紙市場的誘惑和消費的巨大潛力使國內各大型紙張生產企業紛紛上馬新的生產設備,產能增加100萬噸。但好景不長,9月份后因APP的債務問題,產品出倉加快,價格至此一路下滑,漿市價格特別是闊葉商品漿價受到打壓,降價的勢頭一直延續到年底,韓國的進口紙基本上被擋在了門外。2001年春節過后,紙張市場的降價力度更大,至6月上旬,金東銅版紙的報價跌至7200,紫興退出南京市場,大宇只能固守家門口。
那么,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否正如媒體報道--需求疲軟了?我們來看幾則報道:
金東紙業4月份銷售達到9.2萬噸,一季度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2%。 韓國4月份出口達到8.5萬噸,其出口增加部分的主要對象是中國。
據芬蘭Ernecon林業咨詢公司的最新預測,中國今年的紙張需求增幅為5.7%。
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紙類消費國和第三大紙類生產國,印刷行業有超過18萬家公司(廠),從業人員超過300萬,設備先進,技術完善。但人均年消費各類紙品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多一點,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的潛力相當巨大。
外國人有句話:上帝在這邊關了門,就會在那邊開個窗。全球漿紙價格的下挫,并沒有迎來消費的熱衷,我也沒有找到那扇窗戶開在了什么地方?磥,價格還沒有降到位,經銷商和生產消費環節在靜觀事態發展,大家都成熟了!
所以,筆者認為在國內市場銅版紙的需求不旺,主要是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生產廠商對國內銅版紙需求量的消化能力增長幅度期望過高。忽略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印刷用紙的改革,使相當一部份工藝紙及?ǖ燃埰啡〈秀~版紙在印刷用紙上的份額。
原因二,價格過高又制約了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在高檔銅版紙上尤為明顯)。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頭幾個月,國內大量引進了新型印刷設備,隨著這些設備的調試完成以及印刷行業的重組,加大了市場對高檔銅版紙的需求,而靈活的對策,使紙張生產企業逐漸難以應對來自質量、價格、供貨方式、結算等各方的壓力,價格尤為突出。
原因三,生產商、經銷商及消費者三者間的矛盾。生產商力求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各地區紛紛建立自己的銷售網,而經銷商以利為本,相互盤炒,消費者更需價廉物美。此造成了價格浪潮。
原因四,生產商只看重市場需求量,忽略了市場需求的質量,造成國產紙清淡,進口沖市。
原因五,國際市場的經濟走低,特別是近期周邊國內經濟疲軟,以力爭中國市場為脫困源,降價沖擊中國市場,韓國幾大銅版紙最為明顯。
再從二季度銷售看,韓國紙進口增加、金東紙銷售回升,這都是價格調整后做出來的。新茂林雙面高級涂布紙的推出,在質量上就優于同類,而國內市場售價卻只有8000-8100元/噸,與韓松、紫興等同甚至略低。金東紙業的銅版紙一直是采用等級差額銷售,價格伸縮性強,且有的品種價格要比同類低得多。最近又有消息金東可能有大動作,降價力度會很大。韓松從今年二月份開始集師廣州,商計備戰。國內生產商盡力護家門,看來,下半年國內銅版紙市場可能會?quot;血戰",銅版紙的價格繼續探底,而這個底位將會以血本來筑成。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產品結構,將是國內生產商立爭本國市場,擊退對手的唯一重拳。
然后,市場是殘酷的、無情的,生產商在考慮如何提高質量,減少中介,降低成本,爭取更大市場,經銷商在考慮保客戶,控市奪利。消費者在考慮誰廉美雙全?傊,這個市場誰是主者,還需競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