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不對傳統手工造紙這一古老的技術加以保護,我們的后代就只能去博物館回憶了這一偉大的發明了!彼拇ㄊA江縣文物管理所周杰華所長憂心忡忡地說,“所以我們已將夾江手工造紙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這一技藝已列入正在公示的國家文化部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周杰華所說的夾江手工造紙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夾江縣目前仍有上千個家庭作坊在造紙,但由于工業化因素的滲透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工序大為減少,僅有四五家作坊還能夠依照中國傳統工序的15個環節、72道工序造紙,成為中國古法造紙術碩果僅存的“絕版”。
據周杰華介紹,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朝,明清時達到最興盛時期,該縣的紙產量占到了全國的30%以上。清代康熙皇帝還將夾江紙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使夾江紙名聲鶴起,每年都要送往京城作為科舉考試和皇宮御用。同時,全國各地的商人云集夾江,爭相采購夾江紙品。
“上世紀30年代,夾江有5000多個家庭作坊在從事手工造紙,從業人員超過4萬人,年產紙量超過8000噸。”周杰華說,“前些年夾江的手工造紙從業者達到8萬人,但后來的工業化生產使夾江手工造紙規模萎縮,F在,夾江造紙主要集中在馬村鄉,全鄉有7個村在從事手工造紙,從業者近7500人,占當地總人口的60%,F在全國書畫用紙的60%是夾江生產的!
夾江縣華頭鎮村民沈六均是目前仍在運用傳統的72道工序手工造紙的農民之一,他能夠保持傳統是因為他生活在夾江縣偏遠的大山里。由于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式生產,年產紙量只有3噸,僅能維持生活。周杰化介紹說:“他的造紙工序是嚴格按照明朝《天工開物》中記載的72道工序生產的,是中國古老的造紙術的‘活化石’!
“但由于產量少,沈六均他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地位。”周杰華說,“如果能申請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給這種家庭作坊每戶補貼5000元至1萬元,就可以使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種傳統的工藝也會得以保持下去!
記者在馬村鄉方溝村參觀了夾江縣手工造紙規模最大的一家作坊。這家名為“華藝紙業”的作坊是一家小公司,年產值約200萬元,僅有20多個工人,創辦者許安付是方溝村村民。許安付告訴記者,為了節省時間、提高質量和競爭需要,他們把72道工序大大減化了,現在工序只有20多道。
“傳統的72道工序生產的周期要半年,光兩次蒸煮就要7天7夜,現用我們用高壓強堿,還把兩次蒸煮合為一道。不過,這樣生產出來的紙就不如傳統紙張了!痹S安付說。
當地另一位造紙大戶馬正華說,傳統工藝中的濕竹漚料已變為干竹直蒸,兩次水洗脫色已變為直接漂白,傳統的石臼舂搗也變成了鐵磨出料,這些手工造紙前期工序的變化不僅嚴重影響了紙質,也使傳統的古法造紙術難覓蹤影。
“除了工序上的簡化,由于時代的變遷,夾江造紙還面臨著原料缺乏、人才斷檔、環境污染等問題!敝芙苋A說。
夾江前些年有數萬畝適于造紙的白夾竹和水竹,而今成片的竹林已很少了,現在只能用慈竹,有的原料需要從外地甚至千里之外的云南省運來。另外,由于手工制作技藝工序多,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高等原因,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
“華藝紙業”的許安付說,現在當地40歲以下的人大多外出務工,30歲以下的青年手工造紙技師已經極少了!袄鐬槲疑a4米長紙的4位技師,都在40歲以上,他們是從小祖傳的技藝。如果失去他們,我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技師了!
由于生產工藝原始,當地的河流也受到嚴重污染。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30萬元資金,將全縣的造紙蒸鍋全部搬遷到一起,集中制漿并實施環保治污。周杰華說:“我們希望能申請到國家地域性保護,以更好地解決污染問題!
據悉,目前該縣正在計劃重建一部分不以贏利為目的、完全按照傳統技藝生產的手工作坊。當地村民楊占堯已投資10萬元開始恢復72道工序的古法造紙。
“我們已將手工造紙技藝的傳統工序整理成文,并收集了成套的傳統造紙機具!敝芙苋A說,“考慮到他們的生存問題,我們計劃以農家休閑、旅游觀光等形式,吸引外地人來旅游,增加他們的收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