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紙曾是紙業盈利能力較強的品種之一。但是,這個不同于大路貨的另類紙種,今年一開始就遭遇寒流:價格下跌,從去年6月每噸5500元高位掉呀掉,掉到了現在的4800元!有分析人士預計,新聞紙價格頹勢到明年才會得到緩解。
新聞紙,高貴的紙類"公主",一直受眾人追捧,如今倒成了越來越賤的柴禾妞兒,是哪兒出了毛病?
新聞紙曾經的春天2004年6月30日,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美國的進口新聞紙仍然按照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1999年第4號公告的征稅范圍和稅率,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5年。
這樣,新聞紙有了10年的自我發展空間。90年代末直到2005年,恰逢我國平面傳媒--被稱為最后一個可以產生暴利的地盤大力擴張,新報紙誕生源源不斷,報業廣告收入蒸蒸日上,發行量猛漲。這是一個版面迅速增加、報紙越來越厚的時間段。外邊不讓進,里面需求旺盛--新聞紙陡然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香公主。各大紙廠看準機會,紛紛上馬新聞紙。
2005年9月,河北泛亞龍騰紙業33萬噸新聞紙項目正式運營生產。
2005年10月,停產長達3年之久的吉林晨鳴,在晨鳴紙業入主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年產1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開車成功。
2005年12月,華泰投資建設的全球最大的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正式試車投產。項目總投資22.8億元,同時,公司第二條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已開工建設,建成后公司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產能將達到80萬噸 /年,占國內三成,成為亞洲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商。
在建項目,廣東廣紙年產17萬噸生產線,計劃于今年二季度投產;吉林晨鳴(原吉林紙業)2006年投產年產18萬噸新聞紙生產線。
2006年,計劃開工的兩個項目將新增產能80萬噸,分別是,山東晨鳴(壽光)年產40萬噸生產線,計劃于今年年底投產;山東華泰年產40萬噸生產線,預計2007年投產。
2006年,擬建新聞紙項目3個,年產能106萬噸,分別是,廣東廣紙年產40萬噸生產線;上海泛亞潛力年產33萬噸生產線;福建南紙年產33萬噸生產線。
新聞紙生產如此大動作,還沒有算上前些年開張的新聞紙生產線呢!湖南、廣西、廣東……遍地開花。
平面媒體遇寒流新聞紙業受牽連春天風光雖好,畢竟有個期限。2003年,我國為減輕基層和農民訂閱報刊負擔,對報刊體制進行改革,其中停辦報刊有677種,僅停辦的縣級報社就有200多家,其每年減少的用紙量約相當于20 03年用紙總量的4%。
去年,報紙廣告增長率從持續了20年的高位跌落下來,還伴隨年輕讀者的流失和發行市場的萎縮。2005年 3月,報業廣告的月增長率開始同比增速下滑,6月的同比增幅已不到3%。上半年,全國報刊廣告額平均僅增長了7.08 %,首次低于中國GDP的增幅。而在過去20年間,中國報業廣告營業額平均每年遞增33%。
《中國報業年度分析報告》顯示,2005年,全國出版各級黨報438種,黨報成為我國為數最多的單一品種報紙;晚報都市類報紙有285種,在全國報紙結構中所占比重僅次于黨報。數量眾多的都市報以"厚"見長,很多定價僅為 0.5元左右。有些一百版以上的報紙價格僅為0.4元。而100版的報紙賣到廢品收購站也能值0.65元。新聞紙不如白紙成了都市報這種厚報的現實困境,靠廣告反哺無濟于事,何況廣告額還在跳水!在整個報業市場不景氣的情形下,厚報在 2005年下半年開始了"瘦身"運動,減刊減版成了報紙走出嚴寒的應對之舉。
傳媒競爭最激烈的廣東,《信息時報》最早從大報變小報;《南方日報》把對開變成了瘦形,從《粵港信息報》改名的《民營經濟報》成了4開小報;最早彩報的《新快報》也坐不住了,徹底改成小報……廣告少了,讀者少了,平面媒體瘦了薄了,可新聞紙的生產"胖了"可不是說瘦就瘦下來的。
業內人士認為,新聞紙價格的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產能擴張快,總體供給過度。2005年下半年,多個新聞紙大型項目投產,新增產能達到73萬噸左右,且新聞紙的產能在2005年第四季度集中釋放。2006年,新聞紙產能將達到420萬噸,而新聞紙消費量則約為395萬噸,市場出現供略大于求的局面。
新聞紙產能集中釋放和平面媒體遭遇寒流在2005年不期而遇,供大于求自然被放大,導致今春新聞紙售價跌入寒冬,就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
部分專家對后市不悲觀新聞紙不是生活用紙,其市場需求和我國政策法令、宏觀調控息息相關。我國不允許私人、外資控股辦報,媒體的興旺與決策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每逢整頓一次報刊市場,就有不少媒體關門大吉。再說,近年來全世界的平面媒體遭受新興媒體沖擊,發行量下降,利潤被分切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人數達到1.11億人,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萬人。人們對平面媒體的興趣漸漸轉移到了網上,年輕人尤甚。
但是,業內專家指出,我國人均報紙消費額不到發達國家的1/15,未來報紙出版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報紙用紙量一直占所有出版物(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用紙量的56%-68%,報紙用紙量一直在以13%以上的增長率大幅提升。以此計算,今年我國新聞紙消費量為350萬噸,2010年消費量將達到645萬噸,新增產能會被新增市場需求所消化。
新聞紙行業的生產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式,造紙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決定其發展是階梯式的,項目投產初期,產能釋放一步一個高臺階。而新聞紙下游市場的報紙消費量的增長是漸進式的。兩者發展節奏的不同決定了市場會出現暫時的不平衡。一些新聞紙廠家價格下調,有的是恐慌心理所致,害怕被市場吞沒。當然,由于新聞紙的激烈競爭,在產能集中釋放后,利潤平均化是必然趨勢,意味著毛利率超過30%的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眾廠家爭上新聞紙生產線的熱鬧中,也有一個冷靜的,今年初,G岳紙終止與香港佳暢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雙方合資建設12萬噸/年新聞紙生產線的合作,縮減了約30%的新聞紙產能,卻大幅增加了市場競爭相對緩和的熱敏原紙、輕涂紙產品,是惟一的例外。耿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