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正根據國家林業局《關于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并在國家森林分類經營方針的指導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然而近些年,我國南方出現了一種發展桉樹有害的聲音。究竟
發展桉樹種植有何利害?這里有幾個問題如在喉骨鯁,需一吐而快。
發展桉樹有害的理由似是而非
有些人認為桉樹人工林“林下無草,林中無鳥”,“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桉樹林過度消耗水分和養分,減少生物多樣性”,遂要求抵制桉樹發展。
對于出于環境保護的上述言論的本意可以理解,但是應當指出,認為桉樹有害的那些論據,多數是不嚴謹的,有些明顯地屬于隨意的推論,有些則是屬于認識事物的層次或角度問題。這就好像人們常說的瞎子摸象,有人摸到了鼻子就說大象像鼻子,有人摸到了耳朵就說大象像耳朵。
本人自上個世紀80年代就跟蹤國際桉樹的發展,曾提出過一篇大型論文,論證了基于現代經濟與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的總量膨脹和結構分化,傳統林業必須通過分工提高效率應對需求,其中發展一個專司木材生產的木材培育產業(Ligniculture),用以解放其余大量森林資源的木材生產壓力,以使其主要發揮生態功能成為可能。所謂木材培育產業,就是一個國家,要利用其10-20%的林業用地,用接近農業的方式集約化地生產大量的工業用木質原材料。研究發現,這個策略是大多數國家都在采用的,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非如此不足以保護大部分的天然林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原林業部部長雍文濤為首的我國一個林業經濟專家群體,曾經用5年時間慎重地研究了這個策略并向國家提交了政策建議,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方針就是由此而來的。
這里只是說明現在流傳的很多說法都不屬于科學的思維方法。“綠色沙漠”之說不僅是指責桉樹人工林,更是指責各種人工林,他們主張植被的自然恢復。在我國的很多地區,建起“綠色沙漠”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何況我們還要營造速生林以供經濟發展之需。反而是桉樹人工林等,由于投資和技術密集,可以“平地起高樓”,一舉建起植被系統。
有報道稱一根新砍的桉樹“5分鐘就流出一杯水”,那可能是事實,桉樹幼林生長極快,耗水量很大,但不能因此得出桉樹就是“抽水機”的結論。在植物的速生季節,植物莖桿流出一杯水的現象太普遍了。俄羅斯、加拿大和我國北方,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生產樹液飲料。北方的樺樹、糖槭等,一個小時就可以從一個鉆洞里流出一桶含糖分的液體。
很多研究證明,桉樹的水分蒸騰同氣候、樹種、土壤類型有關。根據中國林科院熱林所在雷州半島的多年實測數據,桉樹人工林的蒸散量小于1000—1100mm,不會造成地下水減少,涵養水源的作用是有的。很多嚴謹的實驗都不支持桉樹是“抽水機”的說法。但幼齡桉樹需水量大,這是桉樹需水量大的真正原因。
更多實驗證明,桉樹的養分消耗比其他樹種低。例如7年生的尾葉桉人工林每公頃每年的養分吸收量為:氮76kg、磷6kg、鉀43kg;收獲移走量為:氮26kg、磷2kg、鉀23kg。這均低于一些主要的熱帶作物和樹種。但如果施肥量趕不上生長的需要,桉樹就只能攝取土壤中的營養,采伐時又不將枝丫樹皮留地,那么將土壤營養耗盡是可能的。但這是一個經營的問題,是所有人工林都有的問題,不是桉樹獨有的問題;\統地說種植桉樹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是武斷的。
再看看桉樹生物多樣性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桉樹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指林分水平生物多樣性。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雖不如天然林,但好于馬尾松、灌叢、草地和農業用地。桉樹人工林由于透光性能好一些,林下植物多于馬占相思和黧蒴林。
依據一些特定地點、特定條件下的現象或數據,對發展桉樹作出定論是不明智的。國內外實踐證明:在那些荒蕪的地帶上,乃至于在那些消滅荒山不成功的稀疏林地上,按照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經營模式,營造高產的桉樹人工林,不僅可以為地方帶來生態經濟的雙贏局面,甚至是地方經濟振興的可行戰略。
在國外,桉樹均被作為一種速生樹種得到集約化的栽培,例如在巴西、智利、烏拉圭、摩洛哥等北非國家、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巴西有桉樹人工林約310萬公頃;葡萄牙70萬公頃;南非67萬公頃;西班牙60萬公頃;烏拉圭有45萬公頃;智利36萬公頃;美國20萬公頃(估計)。根據FAO統計,桉樹人工林占世界人工林總面積的10%,在亞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近年來桉樹人工林占造林面積70%以上。
我國發展桉樹速生豐產林的歷史意義
我國現有的森林資源所面臨的環境壓力和經濟壓力,已不堪重負,中央已決然地讓天然林休養生息。但我國現有的傳統人工林面積只有4140萬公傾,蓄積僅33 m3/公頃,生長量不足3 m3/公頃。據國家林業局預測,到2015年,全國木材消費量將達到3.3-3.4億m3,國內可供應量僅有1.9億m3,我國已陷入“無林可采”的境地。如不能在短期內加快速生豐產林建設,我們可能面臨有錢買不到木材的局面。
對森林資源進行分類經營,是基于國情的戰略選擇,是對國家森林資源整體保護的明智決策。我國的森林資源嚴重匱乏而木材消耗量巨大,我們唯一的戰略選擇,就是用自己的土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必須利用那些僅占林業用地總量的10-20%左右的土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生產出我們未來木材需求總量的80-90%,借以永續地滿足我國大部分的木材需求,并將大部分的森林資源從沉重的生產壓力下解放出來,使其發揮生態效益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在這10-20%的林地上,我們必須犧牲一些生態效益,以保障其余80-90%的林木分布區的生態效用。
桉樹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能在短期內幫助我國緩解環境矛盾的樹種。在中央的政策和投資引導下,近些年來我國的速生豐產林蓬勃發展。這是建國50余年以來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大好局面。這當中,尤以南方的桉樹造林為佳。我國桉樹種植面積居巴西之后排在第二位,片林面積已達170萬公頃,且上升勢頭不減,每年大約以2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估計在2010年,我國桉樹人工林面積可達250萬公頃,平均產量可達20m3/公頃.年以上,年生產木材3000萬m3以上,這可以使得國產木槳自給率達50%以上,由此又可以實現我國造紙業以草漿為主向以木漿為主的轉變,而且將構建“南紙北運”的新格局。這個轉變意味著今后我國造紙業可以免除大部分污染,其環保價值也是桉樹帶來的。桉樹是一個可以改變我國造紙業命運的樹種。
桉樹還有可能成為一個使得貧困山區脫貧的樹種。桉樹的造林成本為300-350元/畝,4年生可生產木片8-10噸/畝,每噸210元,產值1900元/畝。在廣西,東門林場近四十年實踐表明,桉樹生產快,效益好,再生能力很強,老百姓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稅收。據測算,廣西每年幾個億的造林資金,其中40%轉為農民的務工收入。
我國桉樹發展尚缺乏科學性
當前的我國桉樹造林熱潮,的確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而巴西為什么一直在非常順利地發展桉樹人工林?主要是他們非常注重生態保護,巴西的工業人工林區域內,都保留了一些天然植被,外表上看不出來的環保措施,那就更多了。企業的確要注意,不能掠奪式地利用林地資源。來中國造林的企業只有端正自己的經營思想,才會受到當地社區的接納。
外地造林企業如何與當地社區和農民合作共贏,也是一個癥結問題。我認為現在普遍使用的租地造林模式,并非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它的一些問題已經浮出水面。主要是農民拿出了土地,付出了一定的環境代價,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本人建議采取企業和農民合作造林的模式,建立一種利益捆綁機制。泰國順和成集團在泰國的桉樹造林,就是這樣運作的。我國也有一些人建議,在推進林漿紙一體化過程中,并不一定要把大量土地過度集中少數大企業手中,可以讓農民成為造林經營的主體,使農民獲得更多收益,這有助于協調大企業與當地農民的關系,從根本上保障企業的利益。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只要科學合理地種植桉樹,就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桉樹種植值得大力推廣。